【摘要】本文概括总结了大师张忠谋的“战略方法论”,指出:虽然他深受20世纪中期美国商业文化影响,但其战略思想却显现出“旧传统、新思维”的特征,即与传统的竞争战略不同,其“合作非竞争”、“体系化”、“过程化”的方法反而契合了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新趋势。
【正文】
在当代世界一流企业家中,张忠谋重视战略、也善用战略。他常说的话是“企业成功60是战略,40是战略执行”,是企业家中典型的“战略派”,因此我们解读台积电案例也围绕着“企业战略”这一大命题。
结合台积电的成长史,去分析张忠谋的底层战略方法,至少可以给我们以下一些重要的根本性启示。
01 张忠谋式战略——合作是战略、竞争是战术
张忠谋在德州仪器工作的年代,正是“竞争战略”风靡西方、风靡世界的年代。浸淫其中,张忠谋不可能不深受其影响。
如他信奉的“学习经验曲线”,其提出者布鲁斯·亨德森(Bruce Henderson)是波士顿咨询创始人、被称为“竞争战略之父”;而张忠谋经常提及的哈佛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更是全球最知名的“竞争战略大师”。
![]()
![]()
但是,张忠谋创办的台积电,却以“不与客户竞争”、与客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最高宗旨。
按照他的大战略、小战略思想,他的“竞争”主要是局限于竞争对手的,也就是属于“小战略”、“战术”级别的。
因此可以进一步总结说,张忠谋式战略是“以合作为战略、以竞争为战术”,但张忠谋的优势是,“合作”与“竞争”都能娴熟地运用。
就像英伟达CEO黄仁勋在评价台积电及其主要竞争对手英特尔时,曾有一个知名的说法:“台积电已经学会跟400个伙伴一起合作共舞,而英特尔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在舞池里面跳舞”。
其实,英特尔做法才是“竞争战略”主流,而张忠谋则无疑是当时西方世界中的一朵奇葩——但这朵奇葩却契合了互联时代的新潮流
譬如,张忠谋所注重的商业模式创新、“客户导向”、“定制化与个性化服务”、通过分工而“赋能”众多芯片设计公司、建设“开放创新平台”等一系列做法,都像是“互联网时代战略的微缩模型”
因此我们说,张忠谋是“旧传统、新战略”不但在技术上引领潮流、在战略管理思想上也能追溯新趋势,是台积电能迅速壮大的底层因素。
就像张忠谋在《自传》中所引用的莎士比亚名言:“人间万事都有一个涨潮时刻,如果把握住潮头,就会领你走向好运。”[1]
02 张忠谋式战略——“体系化战略”
随着互联网兴起,系统、体系、架构这类词汇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而在此之前的上一个时代,诸如“思想体系”、“宏大叙事”等,却是被深刻、广泛批判的对象。
研究张忠谋的战略思想,你会发现他的又一个突出特征是“体系化”——从台积电的新商业模式、到它的战略、文化、愿景是一个一以贯之的、闭合的、体系化的战略设计——也由此使台积电成为一台“精密高效的制造机器”。
张忠谋说,“经营一个公司的三大基石为愿景、价值和策略”,“有了愿景和价值再加上策略,就可以说是成功的人,一个企业也是如此”。[2]
台积电的愿景、价值、价值构成了一个“逻辑自洽的体系”——这是台积电战略得以长期贯彻的基石——“战略执行”的基石。其中:
商业模式是它的根本策略、战略的灵魂和主线——不自己设计芯片、而是专门为客户(设计公司)制造芯片。
因此在价值上,就要奉行“服务的价值”,甚至是“不计代价、实现(对客户的)承诺”——也就是说,价值成为台积电商业模式、战略落地的保障。
而在愿景上,台积电从一开始就要“成为世界第一”,在张忠谋2021年演讲中,曾通过通用电气(GE)案例做出了说明:
当年,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曾对通用的各项业务有一个要求, 即一定要在5年内成为行业第一或第二,否则就停止。
而在张忠谋看来,这也是学习曲线的一个结论,即,通过扩大市场占有率来降低成本,来获取差价——这就是追求行业第一的原因,也是在重资本的芯片行业成功的根本。
至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台积电的战略、价值、愿景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战略组合,因而张忠谋式战略是“体系化的战略”。
03 张忠谋式战略——“过程化战略”
这也是本文的重要发现,即台积电的战略历程揭示了“战略是过程的”这一真理——虽然我们并未在张忠谋本人的论述中直接看到这一说辞。
其直接例证,来自台积电赖以生存的“三大优势”——“制造优越”、“客户信任”、“技术领先”,虽然张忠谋认为这是台积电多年一贯坚持的战略法宝。
但我们的研究却发现,这“三大优势”在台积电的实现却是分步骤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不得不分步实现的。正如前文所述:
第一步,是发挥台湾固有的“制造优势”,当然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提升。
第二步,是开始建立“客户信任”——虽然这一思想是产生于创业期,但台积电真正能与世界级大厂建立起“伙伴关系”,却是在技术追赶至世界平均水平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因此其实是台积电第二阶段的战略重心。
第三步,“技术领先”则是在台积电发展第三阶段才实现的。其基础,是前面的2个“优势”充分发挥、使利润与“高研发投入”形成正循环等前提下,才能最终实现。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台积电战略是“一贯信仰、分步实施”。
而接下来,在分析台积电每个阶段的战略特征时,我们又进一步发现:
大致可以用优势、劣势、机遇、威胁4个阶段来概括台积电的成长历程——这一思想借鉴自“SWOT管理模型”的4个维度。
![]()
事实上,在库道咨询所研究的众多企业案例中,台积电的这一成长过程具有普遍性,反映了“企业成长的共性规律”:
一般而言,企业创业成功多是凭借着某些“天然优势”,如特有的技术、才能、资源等;紧接着,企业又必然进入“天然劣势”阶段,如技术专业化程度不够、管理不科学、缺少持续发展资源,等等,为此,企业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补足——事实上,绝大多数企业往往在第1、第2阶段就会夭折,这也是当前“创业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
而成功企业却能走完全部的4个过程,期间的关键又在第3阶段,抓住技术的、市场的大机遇——可以说,无一例外,“机遇”是所有大企业腾飞关键中的关键,也是对这一成长阶段的最准确描述。
之后,走完前面3个阶段,大企业又再次无一例外地进入“威胁阶段”,也就是第4阶段——曾引领一个时代的大企业轰然倒塌,在当今并不罕见。
最终,只有成功走过这4个阶段的企业,才能重新步入复兴期、才可以被称为是“基业长青”、“百年老店”——如IBM、微软等都属其列。
经由上述分析,我们就能进一步确认“战略的本质是过程的”:
战略要随着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内外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其中企业“内因”(即阶段性、过程性)更是制定正确战略的决定性因素。
台积电、“张忠谋式战略”正是鲜明地反映了这一战略本质。
进而,这一“战略底层规律”又可以深刻解释诸多当代的企业现象:
譬如,成功企业为什么在发挥“优势”的同时、还要补足“劣势”?这是为了防止“木桶短板效应”,更是为了以综合实力去抢抓时代“大机遇”。
譬如,为什么成功企业都是“长期主义”典范?因为,企业为了抓住“大机遇”,需要用几个阶段去提高、去积累,也就必然是长期的了。
以下注释略。
声明:本报告为库道咨询案例组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