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工优品
第七十期 恩施玉露
一缕蒸青香,千年玉露韵
千年蒸青,一叶传承。恩施玉露曾因时代变迁而濒临湮没,又因一位茶人的毕生坚守而重焕新生——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胜伟,以科学重构古法,以匠心培育产业,让这片青叶从深山走向世界舞台,带动83万茶农因茶致富。
一缕蒸青香,千年玉露韵
恩施玉露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具有独特的品质特征。
其外形细直挺秀,宛若松针,色泽苍翠润绿,透露出非凡的工艺美感。
开汤后,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持久,带有独特的"海苔香",这是唐代蒸青工艺留下的鲜明印记。
滋味醇和回甘,叶底嫩绿匀整,形成了"形如松针、汤青叶绿、甘醇清鲜"的经典风格,在众多绿茶中独树一帜,被誉为"茶中活化石"。
恩施玉露:千年技艺的现代复兴
古籍《茶经》有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恩施玉露的历史可追溯至1680年,当时茶人蓝耀尚从饭甑蒸食中得到灵感,复兴唐代陆羽《茶经》所记载的蒸青古法,再以太极手法在焙炉上揉捻成松针状,全程需“搂、端、搓、扎”四大技法精妙配合,创制出这种形如松针、汤青叶绿的茶中珍品。
这项古老的制茶技艺经历了三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其间也曾因手工制茶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而面临传承危机,年产量一度跌落至不足40吨。
而如今,恩施玉露屡登国际舞台:2018年4月28日,恩施玉露成为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从此香飘世界;2022年底,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级文化瑰宝。
茶农在恩施玉露茶叶基地采摘春茶 视界网 文林 唐明益 摄
现在的恩施玉露已成为恩施地区的支柱产业。当地着力创建产业示范带,聚焦品种、品质、品牌,统筹发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
目前,恩施玉露产量达2830吨,产值18.9亿元,品牌价值约38亿元,成为83万茶农的致富依托。这片神奇的茶叶,正成为各族同胞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情感交融的牢固纽带、对外交往的亮丽名片。
技艺传承
杨胜伟 现代恩施玉露之父
如今恩施玉露辉煌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一位关键人物——杨胜伟。他以科学方法重构古法技艺,推动玉露从濒危手工艺迈向现代化产业,堪称“现代恩施玉露之父”。
01
茶乡走出的少年
一生许给茶业
1937年6月,杨胜伟出生于恩施州咸丰县坪坝营镇真假坑村杨柳池一个普通农家。年幼时,每到四月采茶季,他都会跟在父亲身后,上山采茶。
1956年,恩施农校开办首届茶叶班,19岁的杨胜伟成为其中一员。1958年,在恩施园艺场实习期间,人多茶少,每天只能学搓一手玉露,却点燃了他一生的热情。
1959年5月,杨胜伟毕业留校任教,同年9月被派往浙江农业大学深造。在那里,他得到了我国茶学学科第一位博士生导师、著名茶学家张堂恒和庄晚芳的指导。
四年后,他婉拒浙江农业大学的留校邀约,毅然回到恩施农校,开始了漫长的恩施玉露研究与传承之路。
02
拯救濒危技艺
奠定理论基石
回到恩施后,杨胜伟发现恩施玉露的加工工艺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字资料,缺乏规范教材、无章可循。茶农的种植、采摘、加工手法不一,没有统一标准。
1987年(前后) 杨胜伟在茶园里实践讲课留影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他白天授课,深夜伏案,开始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理论化、系统化研究以蒸汽杀青为核心工艺的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并跟工人一样深入一线亲自制茶,不断探索。
经过近10年不懈努力,1972年,他编写完成了400多页、近50万字的讲义。同年,他撰写出《玉露制作技艺》,初步确立恩施玉露的工序、工艺理论体系。
1974年,杨胜伟主编的《湖北省茶叶生产与初制》正式出版,其中收录了恩施玉露的相关内容。此书的公开出版发行,有效避免了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的失传。此后数十年间,全国大学及中专院校的通用茶学教材,以及庄晚芳、陈宗懋等茶学大家的专著中,凡涉及恩施玉露的章节,基本都引用了该书的内容。
03
科学创新
实现机械化生产
尽管恩施玉露的制作技艺工序和工艺体系已得以确立,但因长期依赖手工制作,生产效率低下,在20世纪80年代各地普遍采用机械制茶的背景下,其传承仍一度濒临中断,生产厂家几乎全部停产。
转机出现在2005年,恩施州将恩施玉露定为城市名片,江苏茶商张文旗投资创立润邦茶业,时年68岁的杨胜伟出任技术总顾问。
2006年,杨胜伟带领团队完成《恩施玉露新工艺新技术研究》课题,为实现恩施玉露的机械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4年攻关,2009年,恩施玉露成功实现机械化连续化生产。采用新工艺的恩施玉露上市后即销往多国,年销量激增。
2014年,杨胜伟将毕生所学进行系统总结,完成茶学专著《恩施玉露》。该书首次提出加工恩施玉露的“工艺温度域”和“偶数法则”概念,确立了其传统制作技艺的理论体系。该专著的出版,为恩施玉露的标准化传承提供了权威理论依据,被誉为传承的“教科书”。
04
培育传承人才
打造产业梯队
杨胜伟深知,技艺的传承离不开人才。66年间,他培养出1092名茶学专业弟子,培训茶业从业者超2万人。他先后担任了46家单位和企业的技术顾问,帮助数十家企业改造生产线。亲手带出500多名玉露手艺人,像蒋子祥、张文旗这些徒弟的企业,年产值都近亿。
如今,“徒孙辈”也开始挑大梁——95后的汪万盛、00后的杨忠源,在大峡谷旁的车间里,正把鲜叶揉捻成那穿越千年的松针翠色。
05
非遗传承走向世界舞台
在杨胜伟的不懈努力下,恩施玉露迎来了辉煌时刻。
2018年,恩施玉露成为武汉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走向世界舞台。同年,杨胜伟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2022年,“恩施玉露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恩施市已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蒸青茶传承保护核心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蒸青茶产区。
06
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杨胜伟的贡献不仅在于技艺传承,更在于产业带动。如今,恩施州茶园面积超180万亩,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认证基地77.85万亩。
“恩施玉露”品牌引领的茶产业已成为恩施州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覆盖全州880个村落,成为570个脱贫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83万茶农因茶致富。
全州茶园面积超过180万亩。全州茶叶加工企业达24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茶企95家,拥有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231条,2024年,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48亿元,并持续增长。
八旬茶人杨胜伟依然心系茶乡。当他将新制的玉露注入杯中,袅袅热气里,仿佛又看到1958年那个在恩施园艺场埋头搓茶的青年——汗水湿透衣背,手心烫出印记,却让一片普通的树叶,在时光的打磨下,化作了“挺直如松,清润如玉”的千年茶魂。
参考资料:
苏良雄:《杨胜伟:现代恩施玉露之父——从富农产业奠基人到人类非遗传承人》
恩施市人民政府:《关于茶产业链建设推进情况的报告》
恩施州市场监督管理局:《恩施玉露品牌建设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商标品牌建设优秀案例》
关于国工优品
国工优品点评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推出的公益活动。
活动旨在发现和鉴赏植根民族文化、融合当代科技、自主创新制作、符合现代审美的高品质国产消费品,助力东方文化复兴和高端品牌打造。
以上是本期国工优品的全部内容,感谢阅读、订阅、点赞。
想看什么点评,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国工优品
微信号|国家工艺美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新浪微博|国工优品
小红书|国工优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