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刘杏益的制茶生涯,就是一部不断破解“金花”密码、追求极致品质的奋斗史。
盛夏8月,在湖南省益阳茶厂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茶香弥漫,年过花甲的刘杏益俯身轻抚一块正在发花的茯砖茶,指尖划过温润的茶体,目光细致地检视着每一处细微的纹理,神情如医生听诊般专注。
“这批金花发得不错!”听到刘杏益如此评价,徒弟们立刻围拢过来,在显微镜下观察那些金黄色的菌点——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在茯茶界,“金花”是品质的基础。这位在生产一线穿梭了40年的茶人,因为对“金花”研究的痴迷,被业界称为“花痴”。
显微镜下,“金花”正在茶叶间悄然绽放,如同这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0载茶路上的点点星光。
益阳茶厂生产的茯砖茶。
益阳茶厂生产的茯砖茶。
结缘
回首往昔,刘杏益与茶的缘分,要追溯到他的学生时代。
1964年5月,刘杏益出生于湖南益阳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学生时代,他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通过高考“跳出农门”。
然而命运却与他开了个玩笑:因高考估分不准,他被调剂到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茶叶专业。
“当时我连茶叶都没见过,更不知道茶学要学什么。”多年后,刘杏益回忆起初入茶学专业时的迷茫,“别人笑话我说‘农村的孩子大学也学农’,这让我很沮丧”。
转折发生在一次下乡实习。在茶香弥漫的基地,刘杏益目睹了一片茶叶如何改变一个村庄的命运:茶园里忙碌的农民脸上洋溢着希望,茶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那一刻,他内心深处的某种热情被悄然点燃。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唐代陆羽《茶经》中的这句话开始在刘杏益心中有了真实的分量。
四年专业学习后,他带着对茶叶的全新理解,于1985年毕业回到家乡,被分配到益阳茶厂工作。
“本以为从此告别‘泥腿子’命运,能穿着黑皮鞋坐办公室,结果第一天就被师傅带到了车间。”刘杏益笑着回忆。
他的启蒙老师周铁安是当时生产技术科科长,他不苟言笑,以身作则:清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生炉子、拖地板,然后带领徒弟们下车间筛分茶叶、打盘子。
一天劳作下来,刘杏益双手颤抖得连筷子都拿不稳。然而正是这种严苛的训练,为他日后成为制茶大师打下了坚实基础。
严师出高徒,在益阳茶厂的前二十年,刘杏益几乎轮遍了所有技术岗位:从生产技术专干、车间主任到质量管理科长、产品研发部主任。他担任过7个部门的负责人,其中6个部门他是首任负责人。
20世纪80年代益阳茶厂工作人员抽样检查茯茶发花情况。
1979年7月,益阳茶厂产品质量部伊犁草原调研留影。
“花痴”
走进益阳茶厂湘益茶博馆,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年份久远的茯砖茶、一幅幅茯砖茶生产线模型图、一个个少数民族泡茶用具、一块块闪闪发光的荣誉奖牌……益阳茶厂的发展史,堪称半部中国茯茶的发展史。
刘杏益介绍,半个多世纪以来,湘益茯茶撑起边销茶市场的半壁江山——湘益茯茶占全国边销茶产销量的四分之一,占湖南省边销茶产销量的60%以上。
“黑茶精华,妙在‘金花’。”刘杏益说,这种益生菌不仅为茯砖茶增添了独特的风味,使茶汤滋味更加醇厚、顺滑,还有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等功效,是茯砖茶的灵魂所在。
刘杏益对“金花”的痴迷在业界闻名。老湘益人至今还对1989年的盛夏印象深刻,那年持续的高温导致茯砖茶生产异常。
时任生产技术骨干的刘杏益内心焦灼,他把铺盖搬进了办公室,在筑制车间、烘房与实验室日夜奔忙。
显微镜下的数据牵动着他的每一根神经,他带领团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排查、试验、调整,终于在第二十八天让“金花”达标,打破了益阳茯茶高温季节不能生产的历史。
对湘益茯茶来说,如果说“金花”是灵魂,“金花酵库”则是品质之源。2009年,茶厂迁址龙岭工业园后,新厂房的水泥墙让“金花”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有益菌需要老环境。”刘杏益带领团队遍访老工人,集思广益,最终用原木重建酵库墙体,历时三个月复刻出滋养菌群的微生态。这座凝聚匠心的“金花酵库”,成为湘益茯茶不可复制的风味密码,也让刘杏益的“花痴”之名在业内流传开来。
40年来,刘杏益专注研发茯茶,参与研发茯茶产品110多款。2005年,为开拓茯茶内销市场,他创新茯茶发花工艺,破解业内普遍认为的“没有茶梗不能发花”难题,用一芽二叶黑毛茶成功研发出的高等级茯茶“一品茯茶”,产品一经上市就引起轰动,“产品一运到各地,连卸货都不用,直接被分销商分走了”。
湖南农业大学著名茶学专家刘仲华教授评价道:“有了此项技术,湖南黑茶前景可观。”这场技术革命改变了益阳茶厂只有边销的历史,开辟了茯茶的内销市场。
《文史博览·人物》2025年第8期 《制茶大师刘杏益的茯砖人生》
传承
“茯茶湘益味”的背后,是几代人“吃得苦、霸得蛮”的湖湘精神,更是中国茶业从传统农工到现代产业的缩影。
从19世纪末至今,益阳茯砖茶的传承谱系可从中国黑茶教育的先驱彭国钧开始——1920年,他成立了中国最早的茶叶学校“湖南茶叶讲习所”;其子彭先泽为中国黑茶进行系统理论总结的第一人,被誉为“中国黑茶理论之父”,是益阳茯砖茶的开拓先辈。
自1958年湖南省益阳茶厂建厂以来,陈先敬、周铁安长期从事益阳茯砖茶的生产技术工作,刘杏益即为这两位益阳茯砖茶传承师傅的徒弟。
作为国家级非遗茯砖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刘杏益深知独木难成林。他摒弃门户之见,广纳人才,通过收徒传艺、举办培训、参与办学等多种形式,将积累了近40年的技艺精髓倾囊相授。
研发部经理黄甜是刘杏益的得意门生,她是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硕士,毕业后一直在公司生产部、研发部、质管部等部门从事黑茶加工技术相关工作。她勤勉好学,在刘杏益悉心栽培下,如今已成长为高级评茶师,国家级茯砖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像她这样的骨干,在刘杏益身边还有很多,他们大多拥有高学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又长期扎根生产一线,构成了湘益茯茶技艺传承与创新的中坚力量。
为了让传统技艺不走样、不失传,刘杏益做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基础工作:将依赖经验与手感的生产诀窍和技术要求,进行系统性的文字化、数据化整理。从黑毛茶初制、原料拼配、筛分,到压制、发花、干燥、检验,每一个环节都建立了清晰的技术参数和操作规程,徒弟们可以“看着数据比对,查找问题”。他主持或参与制定的茯砖茶国家标准,更将“湘益智慧”推向了行业高度。2024年,他领衔的工作室被评为“益阳市技能大师工作室”。
从意外结缘的茶学生,到破解金花密码的“花痴”,再到开拓市场的破局者、非遗传承的燃灯人,刘杏益用大半生光阴,将一块块沉默的茯砖,锻造成了承载文化、科技与匠心的金色名片。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吴双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