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的张爷爷(化名)遭遇了一场车祸,导致他下肢骨折并陷入意识障碍。随后,张爷爷在当地医院接受下肢手术治疗,术后左下肢采用石膏后支具外固定。约2周后打开支具,左足跟处出现了一处 5cm×2.5cm的压力性损伤,表皮已经破溃,能看到肌肉外露。为了寻求更有效的治疗,张爷爷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压力性损伤(压疮)
对于老年人而言,压力性损伤是不容忽视的隐形杀手。由于老年人群体皮肤弹性减退、血液循环变慢,一旦出现压力性损伤,不仅会引发剧烈疼痛,还可能导致局部感染扩散,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败血症、骨髓炎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大幅降低生活质量,延长康复周期,同时也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沉重的身心负担 。
面对这一棘手的状况,普华医护团队迅速行动起来。张爷爷左足跟的压力性损伤已溃烂至筋膜层,周围组织红肿发热,体温偏高,医护团队迅速进行全面评估,确诊为严重IV期压力性损伤,并存在高度感染风险。基于精准评估,团队制定了详细且系统的治疗方案。整个治疗分为三个关键阶段,旨在分阶段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生长、加速伤口愈合。
阶段一、感染控制与初步清创
目标
清除坏死组织,控制感染,为伤口愈合创造基础条件。
首次换药
评估伤口为5cm×2.5cmIV期压力性损伤,创面呈红色肉芽组织,12点钟方向可见2cm×1cm黄色腐肉覆盖,渗液为少量浆性渗出,周围组织红肿,皮温高,体温37.3-38.6℃。进行外科清创,碘伏消毒,盐水与双氧水交替冲洗,祛除创面部分腐肉。使用凡士林纱布覆盖,泡沫敷料减压保护。
第二、三次换药
继续外科清创,逐步清除腐肉,创面逐渐清洁,周围组织红肿减轻,皮温下降。持续减压保护。
成效
通过清创与抗感染处理,成功清除部分坏死组织,感染得到初步控制,为后续伤口愈合奠定基础。
阶段二、促进肉芽生长与自溶清创
目标
促进健康肉芽组织生长,加速自溶清创过程,进一步清洁创面。
第四次换药
创面缩小至4cm×2cm,外科清创,碘伏消毒,盐水冲洗,双氧水冲洗,盐水冲洗,祛除创面全部腐肉,创面呈红色肉芽组织,触之易出血,血运良好,暴露筋膜层,创缘可见上皮爬行。红外线灯照射治疗,清创胶覆盖创面,泡沫敷料减压保护。
第五、六次换药
外科专家会诊,医护联合换药。给予橡皮生肌膏涂抹创面,促进组织修复。进一步去除剩余筋膜层坏死组织。使用酒精纱布覆盖,无菌纱布包扎。
成效
创面进一步清洁,为伤口愈合提供动力,新鲜肉芽组织覆盖创面。
阶段三、组织修复与深度清创
目标
针对筋膜层血运差的问题,促进组织修复,清除坏死组织。
第七、八次换药
创面缩小至3.4cm×2.2cm,外科清创,碘伏消毒,盐水冲洗,双氧水消毒,盐水冲洗。创面呈红色肉芽组织,触之易出血,血运良好。原筋膜层肉芽处呈灰白色,血运差,继续关注变化。
第九、十次换药
创面进一步缩小至2.7cm×1.5cm。主任查看指导伤口,给予换药意见。针对血运差的区域进行精细清创,确保无坏死组织残留。
成效
创面基本清洁,肉芽组织健康生长。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系统治疗,患者的IV期压力性损伤得到了有效控制,后续持续治疗至完全愈合。
如何预防压力性损伤(压疮)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压力性损伤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压力性损伤在国际上被列为造成患者严重伤害的五大常见问题之一。它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影响生活质量,更使老年患者的病死率上升至4倍以上。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正面临医院与家庭双重场景下的防控压力,如何构建科学预防体系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大量临床实践证实,精准识别高危人群、实施早期干预是阻断压力性损伤发生发展的关键策略,这不仅能有效降低个体健康风险,更可从源头上减轻家庭与社会的医疗负担。值得注意的是,照护者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预防效果,建议在日常照护中落实“五勤一注意”原则:勤观察皮肤状态、勤调整体位姿势、勤清洁保持干燥、勤按摩促进循环、勤补充营养支持,并特别注意早期异常信号识别。一旦发现皮肤发红、温度变化等危险征兆,应立即采取干预措施并寻求专业指导,必要时及时就医。
*本页面信息仅供参考,并不含有关于使用任何药物、医疗技术、外科设备、诊疗方法的广告或意图。
*本页面内容为科普性质,不应用于医疗、保健问题的解决或疾病诊断,不作为诊疗依据,个人情况需遵医嘱。
*本文图片来源:包图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