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李斯助秦统一天下却陷害同门;宋之问开创律诗却杀害外甥;蔡京书法冠绝一时却祸国殃民。
才与德的分离,往往比无才无德更可怕。
李斯:从厕所悟道到权力巅峰的投机人生
公元前237年秋,秦王嬴政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消息传到李斯耳中,这个楚国上蔡的小官员慌了。
他连夜写下那篇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文中句句珠玑:"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短短几行字,挽救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也改写了秦国的历史进程。
李斯的政治觉醒来自一只老鼠,年轻时在郡里当小吏,他去厕所看到鼠食不洁物,见人就跑。
走进粮仓,那里的老鼠肥大光滑,吃着精米,毫不畏人。这个细节击中了他内心深处的野心:"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自此,李斯辞掉小官,投靠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后直奔秦国,成为吕不韦门客。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他很快获得面见秦王的机会。
李斯的才华确实配得上他的野心。他制定离间六国的计策,用金钱收买各国名士,不能收买的就派人刺杀。
秦统一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些影响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制度,都有李斯的身影。
人性的阴暗面往往藏在才华的光环背后。
当韩非来到秦国时,李斯内心的嫉妒开始发酵。史书记载,秦王看到韩非的《孤愤》《五蠹》,感叹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李斯坐不住了,他联合姚贾在秦王面前进谗言:"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韩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几句话就给韩非扣上了间谍的帽子。
更狠的是,他亲自给韩非送去毒药,让这位法家集大成者死在狱中。
权力的诱惑让李斯彻底迷失了方向。秦始皇死后,他本该辅佐扶苏继位,却被赵高一句话打动了心防:"扶苏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
利益计算战胜了忠诚,李斯选择了与赵高合谋,篡改诏书,扶植胡亥上台。这个决定不仅害死了扶苏和蒙恬,也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公元前208年,李斯在咸阳街头被腰斩,临刑前,他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一代枭雄就这样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
宋之问:诗坛巨匠的龌龊面孔
公元700年春天,洛阳龙门香山寺,武则天兴致大发,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赏锦袍一件。
这场诗会成了宋之问人生的高光时刻。左史东方虬抢先交卷,武则天当即赏赐锦袍,就在众人以为尘埃落定时,宋之问的《龙门应制》横空出世。
"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四十二行长诗一气呵成,武则天听后连声叫好,立即命人从东方虬身上夺回锦袍,转赐宋之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门夺袍"。
宋之问的诗才确实了得,他与沈佺期并称"沈宋",是近体律诗定型的关键人物。那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至今仍被无数游子引用。
诗才之外,宋之问还有一副好相貌。可惜造化弄人,他有个致命缺陷口臭,为了掩盖这个毛病,他常在嘴里含着丁香。
为了获得武则天宠爱,宋之问不惜为张易之兄弟当奴仆。史书记载最令人不齿的一件事:他竟然"为易之奉溺器",就是给张易之端尿盆,天下因此丑其行。
诗才越高,人品越显卑劣,宋之问最令人发指的是"因诗杀人"。
他的外甥刘希夷写了首《代悲白头翁》,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堪称千古名句,宋之问见了爱不释手,苦求刘希夷转让给他。
刘希夷起初答应了,后来又反悔,宋之问大怒,竟让家奴用土袋压死了自己的外甥。为了两句诗,杀死至亲,这样的人已经彻底泯灭了人性。
更卑劣的还在后头。神龙政变后,宋之问因依附张氏兄弟被贬泷州参军,他不甘心在岭南受苦,私自逃回洛阳,躲在好友张仲之家中。
张仲之等人密谋杀掉武三思,宋之问听到后立即派侄子去告发。他用朋友的命换来自己的前程,张仲之全家因此丧命。这种卖友求荣的行径,连当时人都看不下去。
宋之问的结局印证了那句古话:机关算尽太聪明。
先天元年,唐玄宗下诏赐死,史书记载他得诏后的表现:"之问得诏震汗,东西步,不引决。"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诗人,此刻已经吓得魂飞魄散。
蔡京:书法大师的权奸之路
宋徽宗崇宁二年,开封城内流传着一个段子。
有人问著名书法家米芾:"当今书法谁最好?"米芾回答:"自柳公权以来,当推蔡京第一,蔡卞第二,我米某人只能排第三。"
这话从米芾嘴里说出来,分量可想而知,这个号称"米癫"的狂人,居然心甘情愿给蔡京当小弟,可见蔡京的书法造诣有多高。
蔡京的字确实好到令人叹服。《宣和书谱》评价说:"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
难得的是,蔡京的政治才能同样出色。他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历任开封府知府、扬州知府等要职,每到一处都有不俗政绩。四次拜相,在位17年,这样的政治履历在中国历史上都不多见。
蔡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一个字变。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政治变色龙。
宋神宗时,他坚决支持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当权后,他立即转向,五天内就在开封府完成了从募役法到差役法的改制,效率之高让司马光都赞叹。
宋徽宗是个艺术天才,蔡京正好投其所好。他通过宦官童贯,把自己的书画作品源源不断送进宫中。两个艺术家一拍即合,蔡京很快就从边缘重新回到权力中心。
当上宰相的蔡京开始展现治国才能。他主持的经济改革确实有成效:改革茶法,创立盐引制度,完善市舶贸易,这些措施让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可惜,蔡京的改革目标不是富民强国,而是满足皇帝的奢侈欲望。他在苏州设立"应奉局",专门搜集奇花异石供皇帝把玩,这就是臭名昭著的"花石纲"。
为了给宋徽宗的奢侈生活找理论依据,蔡京提出了"丰亨豫大"的口号。
一次宴会上,宋徽宗拿着玉杯问大臣:"朕用这个会不会太奢侈?"蔡京立即接话:"陛下贵为天子,四海之内莫非王土。区区玉器,又算得了什么!"几句话就打消了皇帝的顾虑。
政治斗争中,蔡京更是心狠手辣。他大规模迫害元祐党人,几乎把司马光一派的人全部打倒。朝中凡是与他意见不合的,都被扣上"元祐奸党"的帽子。
树敌太多的蔡京终于栽了。金兵围攻开封,民怨沸腾。太学生陈东上书,把蔡京列为"六贼之首",钦宗即位后,立即下令贬蔡京到岭南。
80岁的蔡京带着三个美女、一船金银南下。沿途百姓拒绝为他提供食宿,官员不让他走大路,只能绕小道。
走到潭州时,蔡京已经饿得站不起来,他找到一座破庙住下,抱着美女,守着金银,活活饿死。
才德失衡的千年警示
看完这三个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李斯、宋之问、蔡京都有一流的才华,却都缺少基本的品德底线。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为了个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为了权力地位可以背叛一切。
李斯陷害同窗韩非,只因担心对方威胁自己地位;宋之问杀死外甥刘希夷,只为了两句诗;蔡京出卖朋友同僚,只要对自己有利。
这种人格扭曲背后,是极度的自私和贪婪。
可怕的是,他们的才华为这种邪恶提供了工具。
李斯用文笔写出《谏逐客书》挽救自己,用政治手腕铲除异己;宋之问用诗才获得宠爱,用文名掩盖龌龊;蔡京用书法艺术讨好皇帝,用政治才能实现野心。
有才无德比无才无德更危险,无才的小人最多害几个人,有才的小人可以祸国殃民。
李斯的政治投机导致秦朝二世而亡,蔡京的奢靡政策加速了北宋灭亡。才华成了放大器,把人性的恶无限扩大。
后人对他们的评价也很有意思,最典型的是蔡京。他本来是"宋四家"之一,后来被蔡襄替代,就因为人品太差。
明代王绂在《书画传习录》中说:"世称宋人书,则举苏、黄、米、蔡,蔡者谓京也,后世恶其为人,乃斥去之。"
这说明什么?说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再大的才华,也洗不掉品德的污点。历史是公正的审判官,它不会因为你有才华就原谅你的罪恶。
反过来看那些德艺双馨的人物。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书法不及蔡京,却受人敬仰。欧阳修人品高洁,文章千古流传。真正能够传世的,还是那些德才兼备的人。
今天我们讲这些故事,不是要否定才华的价值,才华本身没有错,错的是缺少德行约束的才华。一个社会需要有才能的人,更需要有品德的人。
古人说"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个道理放到今天仍然适用。
才华可以让你走得更快,品德才能让你走得更远,选择做什么样的人,比选择做什么样的事更重要。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历史人物评价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德才并重,不能因才废德
光明日报:《从古代用人思想看德才关系》- 详细阐述中国古代"才德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理念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品德修养: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以历史为鉴,强调品德在人才选拔中的重要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