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烂的字典,到请教长辈,再到找先生算上一卦,无非就是想给孩子一个寓意美好、叫起来响亮、又能带来好运的名字。今天我们起名,可能会避开一些不吉利的谐音,或者是不太好听的字眼。但在遥远的古代,起名这件事的讲究可比现在多多了,有些字是绝对的禁区,一旦用了,轻则影响前途,重则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那么,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哪个字是普通人最不敢碰的“高压线”呢?这个字,就是 “王”。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王”这个字不是很常见吗?现在姓王的人那么多,名字里带个“王”字听起来也挺霸气的。但在古代,尤其是在皇权至上的时代,把“王”字用在名字里,那就好比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跳舞,充满了未知的风险。因为“王”这个字,它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更直接地指向了天下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在那个年代,这种行为无异于一种潜在的挑衅。
然而,历史总有例外。偏偏就有那么三位名人,敢于挑战这个禁忌,把“王”字堂而皇之地放在了自己的名字里。他们是谁?又各自迎来了怎样的结局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三位“勇士”的故事。
西汉的“幸运儿”,安然善终的冯野王
咱们要说的第一位,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大臣,名叫冯野王。
冯野王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是汉宣帝时期的大官。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展现出了过人的才能。他年轻时就很有魄力,敢于毛遂自荐,主动请求去治理当时号称“天下第一难”的长安县。在他任上,他清廉勤政,把长安治理得井井有条,声名远扬。
按理说,名字里带个“王”字,应该会给他带来不少麻烦。要知道,汉朝的皇权已经相当稳固,对这种可能挑战权威的符号非常敏感。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他是否因为名字而被打压,但在他的仕途生涯中,也确实遭遇过波折。他曾一度被人诬陷,丢了官职。
不过,冯野王最终的结局却相当不错。他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清正的名声,最终还是官复原职,并且得以善终,在家里平平安安地老去。
为什么冯野王能成为那个时代的“幸运儿”呢?或许有几个原因。一来,他的名字叫“野王”,可以解释为“山野之王”,在字面上与皇帝的“王”有所区别,给了当权者一个不追究的台阶。二来,他本人能力出众,政绩斐然,是个难得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西汉时期的避讳制度虽然已经存在,但可能还没有后来那么严苛到令人发指的地步。种种因素的叠加,让冯野王成了第一个敢“吃螃蟹”,并且还没被夹到手的人。
南朝的“大学者”,名利双收的顾野王
如果说冯野王是幸运的,那么几百年后的另一位“王”者,则完全是靠自己的硬实力闯出了一片天。他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大学者顾野王。
顾野王这个名字,今天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但在当时,他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出生在南朝的梁代,出身于名门望族“顾陆朱张”中的顾家,可以说是个标准的“富N代”加“官N代”。但他并没有躺在祖辈的功劳簿上,而是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才华。
史书记载他博览群书,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无所不通,官也做得不小,当过将军。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编纂了一部非常重要的字典《玉篇》。
顾野王的人生可以说是名利双收,结局也算圆满。那么问题来了,他所处的南北朝,是一个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按理说统治者应该更加敏感多疑才对,为什么他这个“野王”非但没事,还混得风生水起呢?
大唐的“悲情诗人”,结局成谜的骆宾王
说完了两位结局还算不错的“王”,咱们终于要聊到最富传奇色彩,也最令人唏嘘的第三位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初唐四杰”之一,那位七岁就能写出“鹅,鹅,鹅”的千古神童骆宾王。
骆宾王的人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大戏。他才华横溢,诗文冠绝一时,但性格却耿直刚烈,仕途一直不顺。他人生的最高潮,也是最大的转折点,是参与了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的事件。
当时,武则天正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引起了许多李唐旧臣的不满。骆宾王一腔热血,加入了反对派的阵营,并为起兵写下了一篇传诵千古的战斗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据说,武则天看到这篇文章时,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大为触动,甚至感叹说:“这样的人才,怎么能让他流落在外,得不到重用呢?这都是宰相的过错啊!”
爱才归爱才,谋反可是大罪。徐敬业的部队最终兵败,而作为核心成员的骆宾王,他的下场就成了一桩历史谜案。关于他的结局,几本最重要的史书竟然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说法。
最官方的史书之一 《旧唐书》 说他“伏诛”,意思就是兵败后被抓获处死了 。这似乎是最符合逻辑的结局,毕竟谋反是株连九族的大罪。然而,另一本同样权威的 《新唐书》 却记载他“亡命,不知所之”,意思是说他逃跑了,从此下落不明。而司马光编纂的 《资治通鉴》 则提供了更具体的细节,说他是和徐敬业一起,被手下部将出卖并杀害了 。除此之外,民间还流传着他看破红尘、削发为僧,或者投江自尽等种种说法。
一个大活人,一个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最后是死是活,竟然成了一笔糊涂账。这本身就充满了悲剧色彩。骆宾王的“王”字,没能像前两位那样给他带来好运。
回顾这三位历史上的“王”者:西汉的冯野王、南朝的顾野王和唐代的骆宾王。他们的人生轨迹截然不同,一个安享晚年,一个功成名就,一个结局成谜。
在古代,名字里敢用“王”字,确实是在“玩火”。结局是好是坏,不完全取决于这个字本身,更多的是取决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政治环境、个人的才干能力以及一丝丝说不清道不明的运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