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么多山,为什么只有秦岭敢称龙脉?别的山为什么不敢冒充?
秦岭究竟有何特殊之处?
很久以前,秦岭和昆仑山被统称为“昆仑”。古人把这里看作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吸引了无数人前来探索。
直到汉朝,历史学家才正式把这条山脉命名为“秦岭”。这个名字和古代秦人密不可分,背后是一段段历史的记忆。
3000多年前,秦人的祖先来到秦岭附近生活,以放牧为生。他们渐渐掌握了先进的养马技术,而这离不开秦岭丰美的草场和充足的水源。
秦国越来越强大,到了秦穆公的时候,秦国的地盘已经包括了秦岭周边的大片地区,为日后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秦岭亲眼见证了大秦帝国的强盛与衰落,也看到了后来一个个朝代的更替。
历史上,无数名人在这里找到创作灵感。
春秋时期,老子骑着青牛想出函谷关,结果刚走到秦岭脚下,就被山间的云雾勾住了脚。他在楼观台找了个山洞住下,每天看太阳从山尖爬上来,泉水从石头缝里渗出来,突然就悟透了“道法自然”的道理,写下了《道德经》。
唐朝的孙思邈直接把家安在了秦岭的太白山里,他背着药篓在山里转,夏天顶着大太阳找草药,冬天踩着积雪挖人参,就连当地人都怕的“太白七药”(秦岭特有的七种药材),他都敢尝了记录药性。他潜心研究医术,实践医理,最终著成了传世医学巨著《千金方》。
要是说历史文化是秦岭的“软实力”,那它的“硬实力”——地理作用,才真叫定乾坤。
它像一道东西横亘的巨墙,最高的太白山有3767米,刚好能挡住西伯利亚的寒流。所以山北边的西安,冬天能到零下好几度,家家户户都得开暖气;山南边的汉中,冬天很少低于零度,人们穿件棉袄就够了。
更巧的是,秦岭还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0度等温线几乎重合:南边下雨多,能种水稻;北边下雨少,只能种小麦。就连河里的鱼都不一样,南边汉江的鱼爱暖水,北边渭河的鱼耐低温。
秦岭还是个生态宝库。最著名的动物要数“秦岭四宝”: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朱鹮。
除了这些明星动物,秦岭还生活着很多珍稀植物。有的杜鹃花树已经几百岁了,每年春天依然开满鲜花。有的银杏树是从冰川时代存活下来的,堪称活化石。
秦岭的矿产资源丰富,有很多美丽的宝石:南阳玉温润如脂,蓝田玉淡雅清新,汉中玉晶莹剔透,商南水晶清澈透明。这些宝石不仅值钱,还催生了很多传统工艺。
其实,“龙脉”不单指山脉的形态像龙,更意味着这条山脉与一个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秦岭像一条巨龙,横卧在中国中部,头饮黄河水,尾扫长江浪。它不仅仅是一道自然屏障,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一个生态安全的守护者,一个文明发展的见证人。
如今,当我们再次仰望这座雄伟的山脉,不禁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要感恩这座“龙脉”的无私馈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