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南京的冬天,寒风彻骨,日军的炮火在古老城墙上轰鸣不已!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装备落后的国民党守军抵御不过持有现代化武器的日军炮火袭击,最终南京城破沦陷。
![]()
萧山令:最美“逆行者”
当时,守城的最高司令官唐生智乘轮渡悄然撤离,丢下混乱的守军和南京市民。在南京城内一片混乱和绝望之中,却有一人逆着溃逃的人流,毅然走向了最危险的战场,用生命兑现了“与南京共存亡”的誓言。
他,就是南京保卫战中最美的“逆行者”——时任南京市代市长、宪兵副司令的萧山令将军。在长官唐生智下了撤退令,军心溃散、百姓慌乱不已的时候,这一位身兼六职的湖南汉子却带着残部筑起了血肉长城,用生命为南京百姓挡日军的炮火,为百姓撑起了最后一道保护伞。
虽然萧山令在最后保卫战中寡不敌众,用最后的子弹结束了45岁的宝贵生命,可他却是用行动履行军人保家卫国的天职,成为当之无愧的“最美逆行者”。
![]()
英雄生平:文武双全
萧山令的一生,都是在注解军人守卫国家的天职。他1892年6月11日出生在湖南省益阳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里,父亲萧敏湘是清末秀才。祖上曾经一家三代连中秀才,远近闻名。
受着家族文化氛围的熏陶,萧山令自幼知书达理,树立起了儒家思想的家国情怀。十六岁时候,萧山令从益阳龙洲高等小学堂毕业,目睹了晚清列强瓜分国土,政府腐朽无能,人民流离失所,愤慨无比!
于是,少年的萧山令就树立从军报国的理想。1909年,他投笔从戎报考了湖南陆军小学,立志成为军人,履行保家卫国的理想。同时,他接受了父母为自己安排的包办婚姻,娶了清太常寺博士诰授奉政大夫张麓仙之女—张慧兰。
640.webp (8).jpg
![]()
张惠兰也是出身在书香世家,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不仅才貌双全,更是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最难得,就是两人志趣相投,张惠兰有着强烈的爱国心,激励支持丈夫从军保家卫国。在丈夫以死殉国之后,她也以死殉请,可以看到性格的刚烈!
从湖南陆军小学毕业后,萧山令就考进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立下了“兵符在握,一扫群魔”的誓言。从学校毕业后,他转身投身于湘军,开始了一生的军事生涯。
一路晋升
萧山令原本在湘军中担任排长,但凭借着勇猛和杰出的军事谋略,获得了上司——湘军领袖唐生智的赏识和提拔,于是一路晋升到团长。两人不仅是领导和下属的关系,也是挚友的关系。
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在湘军服役的萧山令也退役归乡。他与妻子张惠兰也有两个孩子,原本以为可以在乡村过富足又悠闲生活。
![]()
可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在国民政府当高官的唐生智,欣赏昔日手下萧山令的才华,邀请他担任沅江县长的职务。在担任沅江代县长期间,萧山令勤勤恳恳,做了许多实事,好事。
之后,萧山令在国民党军队,被提拔为少将,任全国宪兵副司令。1936年,44岁的萧山令升任宪兵司令部少将参谋长。
不久,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日军在结束淞沪会战之后,集中优势兵力,动用飞机、坦克、火炮等现代化军事武器,对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发起了全面进攻。
临危受任,担任南京市长兼六职
当时,南京危在旦夕。蒋介石召开了国民党高官的军事会议,会上何应钦、白崇禧等高级将领反对守卫南京。唐生智却认为南京是首都,也是国父的陵寝所在地,愿意承担守护南京责任,发誓与南京共存亡。
![]()
蒋介石知道南京守卫战关系到国际形象,唐生智的主动请缨正中了他的下怀,于是就任命他为南京南京卫戍长官司令部的长官,率领淞沪会战残留下来的8.1万国军与日军抵抗。
在危难之际,萧山令也被唐生智提拔为宪兵副司令,指挥宪兵第2团、第5团、第10团等部。同时兼任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兼职,成为国民党南京宪、警的头号人物。
之后,南京市长马俊超看到日军大敌来临,临阵逃亡。萧山令明知道是日军强大可能打不过,却奉命兼任南京市市长,在国难当临一身兼任六职,这也是中外战争史上奇闻了。
史料《南京卫戍战史》记载,萧山令为人刚正,治军严明。虽然对萧山令记载资料不多,仅寥寥几句:
“虽习军事,实温文儒雅,无疾色厉言,每讷讷不能出口,而条理缜密,处事忠勤,严而不慢,宽而有威,为部属所钦慕。”
这一切,都足以证明萧山令的确“儒将”之风采,乃文武双全的儒将,以及杰出的人才。
![]()
萧山令与妻儿
南京保卫战:危局降临
萧山令作为一身兼任六大重要职务的南京市长,临危受命,组织宪兵第2团、第5团、第10团等部队在南京城内外构筑野战工事,阻击日寇的攻势。此时的他,已经把安危抛诸脑后,心中只持有“守土卫国”的信念。
1937年12月1日,寒风凛冽,数万日军兵分多路逼近南京。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曾在战前召开军事会议,当众表示“誓与南京共存亡”,还下令销毁一切渡江的船只,表示坚守南京城的决心,但却留给自己一艘。
作为一身兼任六大重要职务南京市长萧山令,更是离开了安全的指挥部,在战火纷飞的抗战一线指挥官兵作战。在保卫南京的城墙上,隆隆炮声震耳欲聋,数次有流弹从他身边掠过,部下劝他回指挥部休息。
![]()
但萧山令却一笑拒绝:
“众云将军难免阵前亡,死在抗日报国前线,荣幸之至。”
由于兵力悬殊,中国军队还是没能抵御日军炮火的强势进攻,12月11日,南京城沦陷危难在际。
蒋介石一直关注南京战局,他发现大势已去的时候,11日中午决定密电唐生智,下令南京守军“相机撤退”。
但是,在12月12日傍晚,日军突破南京外围防线后,唐生智未及时通报各部,就携带少数随从,乘事先预留的轮渡从下关码头撤离。
主帅的离去,导致南京守军群龙无首,指挥系统瞬间瘫痪,军心大乱。当时,无数慌乱的百姓和撤退的官兵都涌往下关,争相抢渡长江逃难,场面可谓是乱成一团糟。
![]()
坚守阵地,永不撤离
作为南京市市长的萧山令,本来可以率领部下撤退,但出于军人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却选择了留下。当时,萧山令在守卫南京的重要阵地——紫金山、雨花台、下关等一带来回奔走,亲自督战。
在12月12日深夜,日军向挹江门发起猛攻,这一处通道南京长江渡口下关,乃是南京百姓撤离的重要通道。如果一旦失守,无数南京平民都逃不到下关渡口,也会落入日军的虎口。
为了能使南京平民顺利疏散,南京市长萧山令率宪兵部队,就下死守挹江门。
![]()
虽然当时挹江门阵地被日军三面包围,萧山令身边仅有宪兵部队约4000人,且多为非战斗人员,装备也远逊于日军。但萧山令出于军人的责任,却手持佩刀站在阵地最前沿,高喊:
“凡擅自撤退者,军法处置!凡扰民者,格杀勿论!”
同时,为了保障在下关码头平民的人身安全,他下令手下在下关码头筑起防线,用步枪、机枪甚至石块对抗日军装甲车。
在13日清晨,萧山令在得知对他有恩的领导——唐生智撤退的消息之后,却回复道:
“我宁愿违抗军令,也不能退缩”,于是依然坚守阵地。
![]()
用生命守护百姓,战斗最后一刻
当看到日军兵临城下时候,眼看无力回天,萧山令没有弃百姓不顾,下令手下组织百姓拆门板,扎成简易的木筏,送老百姓上木筏逃生。
当时,挹江门阵地也被日军三面包围。面对源源不断的日军用来,萧山令依然与身边的警卫部队,毫不畏惧与日军展开激战,打退了日寇的多番进攻之势。
但最终萧山令和他的军队,依然是实力悬殊、寡不敌众。打到最后,身边虽然只剩下数十名萧山令看着江边撤离的百姓,依然决定继续战斗,为百姓挡住日军的进攻。
当萧山令在江边被日军重围,手下奋力把他推到木筏,想让他先走。可是,萧山令却又一次又一次跳下了木筏,并开枪下令:
“南京市民老弱病残孺先走,所有军官都不能和百姓抢船!否则枪毙!”
![]()
同时,面对下属撤退的建议,他厉声拒绝:
“我萧某受命拱卫首都,御敌无方,无以对国家和百姓;今日唯有殉国,以保全军人气节!”
于是,萧山令将军就这样,尽了自己微薄的能力,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南京平民逃脱日军的虎口,目的是为了让更多南京平民渡江撤离,争取宝贵的时间。
壮烈牺牲,以身殉国
可是,最终日军如潮水一样压上来,在长江边的木筏太少了,堆积在下关码头长江边的平民也是渡江无望。为了守卫南京的平民,萧山令看着朝前冲的日军,继续持枪血战,只为了拦住日军一分钟,这样能多救活南京百姓多一个人。
最后在日军的重围下,萧山令身负重伤,最终子弹快打尽,为了不被日军俘虏,就举枪自尽,壮烈殉国,血染长江的江水,年仅45岁。
![]()
萧山令将军将军用自己的生命做到舍生取义、履行了守护百姓的安危、以死殉国的军然天职。根据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档案统计,在萧山令将军坚守挹江门的数小时里,约2000名百姓通过该通道安全撤离,避免被屠杀的厄运。在他组织下,在江边用木筏逃生的南京百姓,也是不计其数。
萧山令以身殉国事迹传到重庆之后,报刊也刊登了他英雄的事迹,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1945年8月,中国军民经过十四年的艰苦抗战,获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当南京光复之后,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中将,为了纪念他的英雄事迹,把他的名字镌刻在雨花台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上
![]()
1984年,民政部正式追认他为革命烈士,2014年,他的名字被列入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结语
今天的南京,远离了战火的硝烟,百姓安居乐业、城内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秦淮河畔安宁祥和。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在87年前冬天的南京保卫战,萧山令将军为了今天南京百姓的岁月静好和国泰民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牺牲了生命,履行了军人保家卫国的天职!
现在,萧山令将军的雕像矗立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广场上,守护着他誓死保卫的城市和人民。他是真正的民族脊梁,崇高的家国情怀令我们尊崇,致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