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春天,晋察冀根据地传来一个消息:原本准备出关支援东北的杨得志,没走成。
说来也巧,东北那边正缺人,杨得志这个级别的老红军,早就安排好了去四野。
人选定了,部队也调了,连带着晋冀鲁豫军区的第一纵队——一万多人都准备好了。
可就在出发前,秦皇岛突然被国民党军抢先一步登陆,海路被封,陆路也被截。
东北这条路,断了。
这事儿发生在1946年底到1947年初之间,正是解放战争最焦灼的时候。
东北战场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中央正在全力往那边输送兵员和干部,所有人都知道,那是未来决战的主战场。
可杨得志没走成,被“卡”在了华北。
![]()
按说,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挺郁闷。
毕竟四野那阵子是最能打的,人才集中,战绩赫赫。
但杨得志没往那边去,反倒留在了晋察冀,成了另一段故事的开始。
当时聂荣臻是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老红军出身,和杨得志打交道不是一天两天了。
他一看杨得志留了下来,心里其实是松了口气的。
这会儿晋察冀正缺能打的。
这地方虽然是抗战时期我军最大的根据地之一,人口也多,经济条件不差,可解放战争一打响反而有点吃紧。
之前搞了一轮裁军复员,精兵简政,结果傅作义那边兵多将广,打得晋察冀节节败退,连中央都点名批评了。
![]()
那时候,谁都知道该换打法了,可谁来指挥呢?
杨得志留下来之后,一开始还不属于晋察冀建制。
聂荣臻想调他,得先请示。
没多久,中央拍了板:部队归中原野战军,杨得志单独留下,协助重建晋察冀野战军。
这会儿已经是1947年春天了,朱德亲自到了晋察冀,来督战整顿。
会上一件事特别重要:重新组建野战军,和地方部队、后勤系统彻底分开。
聂荣臻当面跟朱总司令说:“杨得志这个人,能扛事,能打仗。”
朱德点头。
![]()
没几天,任命下来了。
杨得志就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政委是罗瑞卿。
副政委是杨成武。
说到这儿可以插一句,杨成武那会儿在晋察冀也不是小角色。
他带的115师独立团,是根据地的“老底子”,和聂帅关系也好。
可这次重建野战军,朱德和聂荣臻都把司令员的位置给了杨得志。
不是偏心,是看重能力。
萧克那时是晋察冀军区副司令,之前负责野战部队。
![]()
但这次调整后,他被安排去抓军区和后勤。
换句话说,主战场的指挥棒,交给了杨得志。
这背后其实有个深层原因。
晋察冀这块地方,地形复杂,敌情紧张,原先的打法——守土为主、防线拉长——根本不行了。
杨得志一上来就换了路子:以运动战为主,打歼灭战。
1947年秋,清风店战役打响。
这是一场漂亮仗,杨得志指挥部队集中兵力,诱敌深入,然后一口吞下。
敌军一个整团全军覆没。
![]()
紧跟着是涞水战役,又赢了。
这两仗下来,晋察冀的局势明显稳住了。
之前那种“守不住、打不赢”的局面,开始扭转。
聂荣臻在会议上说:“要不是杨得志,这两年真难熬。”
其实这时候的杨得志,如果当初去了东北,可能就是另一个“邓华”或者“黄永胜”。
但他没去,反而在华北打出了自己的节奏。
1948年5月,晋察冀和晋冀鲁豫合并,成立华北军区。
徐向前任第一副司令员,杨得志改任第二兵团司令员。
![]()
这个兵团,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杨罗耿”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罗瑞卿,副政委耿飚。
这个组合,一直打到平津战役。
解放北平,杨罗耿兵团立了头功。
后来抗美援朝,杨得志又是主力之一。
1955年授衔,杨得志被评为正兵团级上将。
这种级别,全国只有十来个。
他从没去成四野,可在华北,打出了跟四野一样的战绩。
说起来,命运这东西,有时候就像一场错过。
可这场错过,后来谁也没觉得是遗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