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打开社交平台,满屏都是年轻人吐槽 “生不起、养不起”,有的干脆直接躺平说 “不生了”。可你有没有想过,在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那种人命不如草的乱世,反而没人敢轻易说不生孩子?
毕竟现在的 “摆烂” 是有底气的 —— 有警察保护、有社保兜底,可搁在古代乱世,不生孩子才是真的活不起。
就拿数据来说,现代人口学者葛剑雄考证过,汉代平均每个育龄妇女能生 6-7 胎,到了魏晋南北朝虽然降了点,但也有 2-3 胎,反观现在,很多地方生育率连 1.5 都不到。这就有意思了,到底是哪些人在乱世里硬着头皮生孩子?他们图啥?
![]()
魏晋世家:生娃是权力的 “储蓄罐”
要说起魏晋南北朝谁最能生,那得数那些手握权力的世家大族。你想啊,那时候没有科举制,当官全靠家族势力,儿子多不多直接关系到家族能不能站稳脚跟。就拿琅琊王氏来说,史书记载他们 “累世同居”,一大家子人丁兴旺得很,家里的子弟要么在朝廷当大官,要么和其他士族联姻,简直把 “多子多福” 玩成了 “多子多权”。你以为他们生娃是为了传宗接代?
根本没那么简单,这分明是在储存权力 —— 一个儿子当官能占一个坑,五个儿子就能把要害部门都占了,就算有一个翻车了,还有其他儿子能顶上,这不比现在买股票稳妥?
![]()
当然了,士族生娃也不是光靠数量,质量也得跟上。就说王导吧,他是东晋的开国功臣,家里光儿子就有六个,每个儿子都被他安排得明明白白:有的去领兵打仗,有的去管地方行政,还有的专门负责和皇室联姻。
有一次,他的三儿子王劭在地方上得罪了权贵,眼看要被治罪,结果他二儿子王恬在军中威望高,一句话就把这事压下去了。
你看,这就是多子的好处,东方不亮西方亮。而且那时候士族之间还流行 “族谱攀比”,谁家儿子多、官职高,谁家在士族圈子里就有面子,就跟现在富豪比谁的豪车多似的。
![]()
那普通老百姓呢?他们也得生,只不过目的更实在 —— 为了活下去。那时候没有 “五保户”,老了没人养就只能饿死。
地里的庄稼被人抢了,没人帮忙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有个出土的北朝墓志铭记载,一个普通农户家里有三个儿子,大儿子种地、二儿子打猎、三儿子看家,虽然日子苦,但至少没人敢随便欺负他们。
可要是没儿子呢?那就惨了,所谓的 “吃绝户” 在那时候可不是传说 —— 邻居或者远房亲戚看你家里没男丁,夜里可能就会摸进来把你家的粮食、土地都占了,甚至把你直接送走,反正没人替你报仇。所以哪怕是灾年,农户们也得咬牙生儿子,毕竟生一个可能还有活路,不生就只能等着被 “吃”。
![]()
不过话说回来,魏晋士族的 “生育狂欢” 也不是没有代价。那时候婴儿夭折率高得吓人,就算是士族家庭,也常有孩子活不到成年的。有史料记载,陈郡谢氏有个官员,一共生了八个儿子,最后活下来的只有三个。
可就算这样,他们还是要生,因为在那个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时代,儿子就是家族的 “续命丹”,多生一个就多一份希望。你想想,现在年轻人纠结要不要生二胎,可魏晋士族想的是 “怎么才能多生几个儿子保住家族地位”,这差距可不是一般大。
![]()
五代军阀:生孩子是乱世的 “防弹衣”
要是说魏晋士族生娃是为了权力,那五代十国的人来生娃,纯粹就是为了保命。你知道那时候有多乱吗?唐武宗时期全国还有 496 万户,到了后周世宗的时候,就只剩 120 万户了,人口直接锐减 75% 以上。
今天还是这个政权的子民,明天可能就换了皇帝,到处都是打仗的、抢东西的,没点自保能力根本活不下去。而最直接的自保能力,就是家里的男丁多不多。
![]()
那时候的普通农民,生孩子就跟囤粮食一样刚需。后梁的朱温曾经给淮北农民分过耕牛,可别以为是好心,分了牛就得交 “牛租”,就算牛死了几十年,这租子也得照交。你说家里没儿子行吗?一个人又要种地又要交租,要是遇到兵匪抢东西,连个帮忙的人都没有。
有个老农民跟儿子说:“我这辈子生了三个儿子,不是想多要个劳动力,是怕哪天土匪来了,连个挡刀的都没有。” 这话听着心酸,可却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那时候南方政权相对稳定点,比如南唐就有 “野无闲田、桑无空地” 的说法,很多北方农民为了活下去,拖家带口往南方迁,到了新地方第一件事就是赶紧生儿子,毕竟在陌生的地方,人多才能站稳脚跟。
![]()
而那些军阀和节度使,生孩子的逻辑就更现实了 —— 儿子是兵权的 “抵押品”。你想啊,那时候谁手里有兵谁就是老大,可兵权怎么传下去?总不能传给外人吧。所以军阀们都喜欢多生儿子,每个儿子管一支部队,这样既能防止手下人造反,又能保证权力不落到别人手里。
比如后唐的李存勖,他爹李克用给他留了五个弟弟,每个弟弟都有自己的军队,后来李存勖能灭了后梁,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兄弟们帮衬。
还有那些地方节度使,比如刘仁恭,他为了扩充兵力,强征十五到七十岁的男子从军,还在他们脸上刺字以防逃跑,可他自己却生了六个儿子,个个都在军中当将领。你看,军阀们嘴上说 “为国征兵”,其实心里打的是 “多生儿子保兵权” 的算盘。
![]()
不过五代十国的老百姓生娃,可比魏晋时期难多了。那时候不仅有战争,还有各种苛捐杂税,比如吴国有 “丁口钱”,南唐有 “丁口盐钱”,就算家里穷得叮当响,只要有男丁,就得交钱。
有个记载说,闽康宗的时候,老百姓从十六岁到六十岁,每天都要交 “身丁钱”,很多人家为了凑钱,只能让孩子去给地主当佃户。可就算这样,他们还是要生,因为大家都明白:现代人生娃算成本,五代人生娃算存活率。就算十个孩子里只有一个能活下来,也比老了没人管强。
![]()
乱世生娃: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看完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情况,你就会明白,生育从来不是单纯的 “想不想”,而是时代给的 “生存题”。现在年轻人说 “不生”,是因为有底气 —— 出门被欺负了可以找警察,老了有社保和养老院,就算没孩子,也能安安稳稳过日子。可在乱世,这些保障都没有,儿子就是 “活的保镖”“活的养老保险”。
就像 1941 年抗战最艰难的时候,生育率还有 5.0-6.0,而现在很多地方的生育率连 1.5 都不到,这不是因为古人更爱生孩子,而是因为他们没得选。
![]()
魏晋士族生娃是为了巩固权力,五代百姓生娃是为了保住小命,看似目的不同,本质上都是为了在乱世里活下去。那时候没有 “摆烂” 的资格,不生娃就意味着家族要衰败、自己要被欺负。
就拿五代十国来说,后周世宗时期全国只剩 120 万户,可就算人口锐减,大家还是要生,因为谁都知道,只有人丁兴旺,才能在这乱世里多一份活下去的希望。
![]()
反观现在,我们之所以能 “摆烂”,能纠结 “生不生”,其实是沾了盛世的光。有警察维护秩序,不用担心被 “吃绝户”;有社保兜底,不用靠儿子养老;有机器种地,不用靠儿子当劳动力。
可我们不能忘了,古人在乱世里生娃的无奈 —— 他们不是喜欢生孩子,而是不得不生。下次再吐槽 “生不起” 的时候,不妨想想魏晋士族的族谱、五代农民的牛租,或许就能明白:生育从来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时代给每个人的生存题。而我们现在能把它当成选择题,本身就是一种幸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