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别说,五代乱世里,我觉得最有趣的的故事,不是那些杀来杀去的改朝换代,而是赵匡胤,这个草根将领的火箭式蹿升。
那么一个禁卫军小头目,凭什么只用六年,就能当上了天下兵马大元帅?咱们呐,接着往下说。
在公元951年,郭威刚建立了后周政权,赵匡胤只是个"东西班行首",说白了,就是皇宫禁卫军的一个小队长。
![]()
六年后的957年,他已经坐上了"殿前都点检"的位置,掌握着后周,最精锐的禁军实权。
这像话吗?要知道,这可是五代十国,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年代,一步走错,就是掉脑袋的节奏。可赵匡胤偏偏就走对了每一步。
第一,郭威的眼光。咱先说说郭威这个人。后汉隐帝刘承祐,把郭威留在开封的全家老小都杀了——老婆、儿子、女儿、侄子,一个都没留。连郭威养子,柴荣的三个儿子也死在这场血泊里。
郭威愤怒之下,攻破开封,杀了刘承祐,建立后周。
您想想,一个刚刚经历灭门之痛的皇帝,会用什么眼光看人?他需要的,绝不是那些趋炎附势的墙头草,而是真正能打、靠得住的铁杆。
![]()
而赵匡胤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郭威视线的。郭威发现,这小伙子办事利索,能干又低调,就把他提拔为东西班行首——一个能接触到,核心权力圈的位置。
这一步看似不起眼,却是赵匡胤命运的转折点。
第二,柴荣的慧眼。公元954年,郭威病重,临终前,把皇位传给养子柴荣。柴荣继位时才33岁,比赵匡胤还年轻。但这个年轻皇帝,有一双能看透人才的眼睛。
柴荣经常进出皇宫,发现赵匡胤不仅能干,而且,有股子狠劲儿,那种关键时刻,敢玩命的狠劲儿。
他当即决定把赵匡胤,调到汴梁府,升任”马直军使",也就是首都骑兵指挥官。
哎呀,这一调动那可是太关键了。首都骑兵,那可是保卫京城、随时能调动的机动部队呀,没有皇帝的绝对信任,这位置,压根就轮不到你。
赵匡胤从此真正进入了后周的权力核心。
第三,高平之战。公元954年二月,柴荣刚坐稳龙椅,北汉皇帝刘旻,就联合辽国南下进攻。辽国派出耶律敌禄,率领骑兵一万多,步兵五万,两军会师太原,兵锋直指潞州。
这是柴荣继位后的第一场硬仗,也是他树立威信的生死之战。柴荣决定御驾亲征。战斗在高平(今山西晋城)打响。
开局简直是灾难:后周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一接战就跑了,上千步兵投降,战线眼看就要崩溃。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柴荣做了一个连辽国人都没想到的决定:他亲自冒着箭雨冲到前线!
这有点像打游戏里的boss,直接跳下来跟小兵肉搏一样疯狂。但就是这份疯狂,彻底改变了战局。
赵匡胤当时在哪儿?他在柴荣身边,跟着皇帝一起往死里冲。您想想那个画面:皇帝都不要命了,底下的士兵还能退吗?
后周的部队,士气大振,反败为胜,不仅击溃了北汉的部队,还乘胜追击,一直打到太原城下。
北汉主将张元徽,战马被射倒,当场被斩杀。
第四,赵匡胤的机会来了。高平之战结束后,柴荣干了一件狠事:他把战场上,临阵脱逃的樊爱能、何徽,当场斩首示众。
这一刀砍下去,后周的部队风气彻底变了。谁敢贪生怕死?谁敢阳奉阴违?皇帝会亲手要你的命!
柴荣趁机推行军事改革,实施"练选制度",精简中央禁军,只留强健精锐之士。
![]()
他还专门设立了"殿前诸班"这个新编制,这是一支受皇帝指挥的精锐禁军。殿前诸班的最高长官,就是"殿前都点检",掌握着后周,最重要的军事实权。
赵匡胤,在高平之战中立了大功,被柴荣看中,逐步晋升为殿前司的核心将领。这个位置,就是他日后,发动陈桥兵变的跳板。
第五,从将领到统帅的蜕变。高平之战只是一个开始。柴荣接下来的战略更狠:先打南方富庶之地,再回头收拾北方硬茬。
公元955年到958年,柴荣三次亲征南唐,赵匡胤每次都跟在皇帝身边征战。南唐最后,被打得不得不取消皇帝称号,割让长江以北,几乎所有土地。
赵匡胤在这些战役中,屡立战功,军中威望与日俱增。更关键的是,他在军中结识了一个叫赵普的幕僚——这个人,后来成为宋朝开国的第一任智囊。
公元957年,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成为后周禁军的最高统帅。从一个小队长,到天下兵马大元帅,他只用了六年。
第六,柴荣亲手挖的坑。这里有个特别讽刺的点。柴荣为了防止藩镇拥兵自重,专门设立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把最精锐的部队,集中在皇帝手里。
他还限制藩镇权力,禁止他们,私自制造军器、干预民政。这套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好的: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也防止地方割据。
但柴荣没想到,这套制度,有个致命的漏洞:如果殿前都点检反了,那该怎么办?
公元959年,柴荣在北伐途中,突然病倒,不久去世,年仅39岁。他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时只有七岁,根本压不住朝中的武将。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部下披上黄袍,发动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朝。
您说这算什么?这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柴荣精心设计的防御体系,最后,反倒成了赵匡胤的兵变工具。
成功的密码,不只是运气,有人说赵匡胤,就是运气好,碰上了郭威和柴荣两个明君。这话只对了一半。
事实上,赵匡胤的成功是能力、时机、制度漏洞,三者完美结合的产物。能力方面,他在每次关键战役中,都表现出色,从不掉链子。
时机方面,他抓住了柴荣军事改革的红利期,正好赶上,殿前司扩编。
制度方面,柴荣为防止藩镇反叛,反而把最大的军权,集中在殿前都点检手里,这给了赵匡胤,可乘之机。
更绝的是,赵匡胤夺权后,并没有赶尽杀绝。他把柴宗训降封为郑王,立下"善待柴氏子孙"的祖训,规定柴家人犯罪不得处死。
这一手既保住了名声,又化解了后周旧臣的抵抗情绪。说白了,这就是政治智慧。
第七,改革者成就了篡位者。回过头看,柴荣的军事改革,确实强大了后周国力,为北宋统一,打下了基础。但同时,这套改革,也给了赵匡胤篡位的机会。
这就是历史最吊诡的地方:你越想防什么,越容易在那里栽跟头。柴荣想防藩镇割据,结果栽在了自己最信任的禁军统帅手里。
赵匡胤后来当了皇帝,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释兵权",把所有手握重兵的将领,都调离了军队。他还废除了,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把禁军一分为三,相互制衡。
为啥这样做?因为他太清楚,这个位置的威力了——当年他自己,就是靠这个位置夺的权。
可以说,赵匡胤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权力过度集中,必然埋下隐患。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从这个角度看,郭威和柴荣,虽然失去了江山,但他们的改革成果,被宋朝继承,最终实现了统一的理想。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故事里,谁才是真正的赢家?是笑到最后的赵匡胤?还是埋下种子的郭威和柴荣?或者是最终结束乱世的历史大势?评论区说说您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