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是中国科技史上最为耀眼的群星。为了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航天事业,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青春和生命,铸就了共和国的钢铁长城。1999年9月18日,值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共同决定,授予23位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这23位功勋科学家分别是:
- 于敏: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他攻克了氢弹原理中的关键难题,为我国跻身世界核强国行列作出开创性贡献。
- 王大珩:光学专家,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他主持研制了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为导弹与航天试验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光学测试手段。
- 王希季: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他主持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研制,并参与返回式卫星的攻关。
-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事业的组织者之一,全面统筹原子弹与氢弹的研制工作。
- 孙家栋:航天技术专家,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他主持了“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设计,被誉为“中国卫星之父”。
- 任新民:导弹与火箭专家,开创了中国第一代液体弹道导弹的研制。
- 吴自良:材料学家,为原子弹试制攻克了关键材料难题。
- 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家,卫星测控技术奠基人之一。他最早提出“双星定位系统”设想,为“北斗导航”打下根基。
- 陈能宽:金属物理学家,解决了核爆试验中的核心技术问题。
- 杨嘉墀:航天与自动控制专家,主持完成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姿态控制系统。
- 周光召: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弹理论设计中贡献突出。
- 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主持研制近程、中远程导弹及火箭工程,奠定航天事业基石。
- 屠守锷: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主导中国洲际导弹与“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研制。
- 黄纬禄: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推动中国导弹迈向更高层次。
- 程开甲:核武器技术专家,主持中国首次核试验方案设计,被誉为“核试验工程的开拓者”。
- 彭桓武: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中作出重要贡献。
-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提出激光驱动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前瞻性概念。
- 邓稼先:核物理学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负责人,被誉为“隐姓埋名的英雄”。
- 赵九章: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 姚桐斌:冶金与航天材料专家,解决火箭关键材料工艺问题。
- 钱骥:空间物理专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重要技术负责人。
- 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创始人,组织建立核科研基地。
- 郭永怀:力学家,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牺牲时怀抱绝密文件,用生命守护国家机密。
跨界巨匠:科学与精神的双重开拓
这些功勋科学家中,不少人身兼数职,跨越多个学科领域。钱学森既是导弹事业的缔造者,也是航天事业的开拓者;程开甲从核试验走向地下核工程,开辟了新天地;陈能宽则兼顾核武器与材料科学,为两大领域都立下不朽功勋。
他们之中,有7位甚至为“两弹一星”事业献出了生命。郭永怀在飞机失事时,紧紧护住机密文件直至牺牲;姚桐斌因“文革”遭迫害不幸身亡;赵九章、邓稼先等亦因积劳成疾早逝。他们的故事,是共和国科技史上最悲壮的注脚。
截至2025年,这23位科学巨匠中,仅有孙家栋和周光召两位健在。他们虽已年届九十高龄,依然关心国家科技事业,持续为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精神丰碑:穿越时空的力量
这群科学家大多有海外留学背景,却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刻选择回国。他们隐姓埋名,扎根西北荒漠,在简陋的实验条件下创造出震惊世界的奇迹。
他们留给后人的不仅是核盾与航天成就,更是宝贵的“两弹一星精神”——
-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这种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
薪火相传:从荒漠到星辰
今天,当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安然行走,当“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当北斗指引全球导航,当核能为和平发展服务,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两弹一星”殚精竭虑的巨匠。
他们用智慧照亮民族复兴的道路,用生命铸就国家安全的屏障。他们的名字,将与共和国同在,与星辰共耀。
致敬“两弹一星”功勋!
致敬中华民族的脊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