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里提到,商品乍看简单平凡,实则古怪,充满形而上学微妙与神学怪诞。通俗来讲,在资本主义体系中,商品被赋予了“神秘属性”,人们对商品的崇拜如同宗教信仰般虔诚。这本质是“商品交换被神秘化”,最终导致人的异化与人与人之间的物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劳动异化”角度进一步阐述,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对工人而言是外在的东西。用现在的话说,工作并非出于热爱,而是“不得不工作”。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感到幸福、自由发挥体力和智力,而是否定自己、感到不幸、肉体受折磨且精神遭摧残。
这种“劳动异化”会引发更深刻的“人的异化”,人逐渐被物质支配,商品拜物教便由此滋生。
商品拜物教的根源
在私有制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和“社会性”两大属性。一方面,生产者各自独立生产,生产什么、多少以及方式都由自己决定;另一方面,受社会分工影响,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劳动产品需通过交换实现价值。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使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只能通过商品交换体现。久而久之,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物物关系掩盖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们只看到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格波动,仿佛商品本身有决定价值与价格的神秘力量,从而产生对商品的盲目崇拜。
从工人薪资与商品的关系来看,在资本主义体系里,工人的劳动力是商品,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常用“买不买得起某件商品”衡量个人价值,用“赚了多少钱”定义个人能力,这本质是把人当成商品评判,加剧了个体对物质的过度崇拜。
货币神化与资本人格化
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货币被“神化”,仿佛拥有超自然力量,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尺。很多人为了追求货币,不惜牺牲精神追求、突破道德底线,甚至触碰法律红线。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人格化”现象。资本本质是生产关系,核心是实现价值增值,但“资本人格化”后,作用变成了压迫与剥削。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支配资本获取利润与权力,借助资本力量在社会中占据巨大影响力和地位。人们盲目崇拜和追求资本家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把“拥有资本”当成成功唯一标准,却忽视资本背后的压迫与剥削,一些“成功学大师”还借此牟利。
商品拜物教的本质与危害
商品拜物教的本质是扭曲个人价值观,催生物质主义,带来一系列扭曲思想。比如“新自由主义”主张政府放开市场干预,让一切领域金融化,甚至抛出“不要仇视那1%的富人”的论调;“笑贫不笑娼”这类金钱至上观念违背基本道德准则。
商品拜物教的危害渗透到社会多个层面:
一、个人精神层面:人们以占有物质财富多少衡量成功与幸福,导致精神世界空虚。有人失去对知识、艺术和真实情感的珍视,即便物质丰富,也内心孤独、迷茫,找不到生活意义。
二、企业生产层面:企业更关注市场短期需求和消费者盲目偏好,忽视社会长远利益与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文化层面:广告和媒体宣扬物质享受与消费主义,使社会文化充满商业气息,人们审美和价值取向功利化,只重物质不问精神。部分年轻人为了物质享受放弃理想,甚至有人认可“笑贫不笑娼”的离谱说法。
四、教育本质层面:很多人为了追求社会地位和财富,成为应试教育“机器”,忘记教育是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五、人际关系层面: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功利,有人把他人当成实现利益的工具,忽视情感交流与互助。如销售人员欺骗消费者,出现“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的现象,破坏社会和谐稳定,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要消除商品拜物教的危害,需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私有制带来的“劳动私人性”与“社会关系物化”问题。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些价值观引导人们超越对物质财富的盲目追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就像下乡支教的教师,通过教育传递正确价值观,引导未来希望走向正确道路。我们要牢记,商品本质是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工具,而非虚荣炫耀的载体。商品拜物教是异化的体现,掩盖了被资本压迫者的困境与呐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