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人传下来的智慧,对于死亡我们通常会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可这仅仅是让我们对死亡意义的探讨,怎样去面对死亡是很少说到。反而更多的人去追求永生,从周穆王见西王母,到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少不了对仙药的无限期望。千百年来,估计只有庄子“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的洒脱。
但是真要说洒脱,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的,估计就是去世不久的蔡澜老先生,潇潇洒洒过完一辈子。
蔡澜的最后日子是在维多利亚港上空的酒店式公寓度过的,一进门,整个海景映在眼前,他感慨“这么好的景色不享受,好像很冤枉”。虽然外界没有对他的死亡进行无谓的猜测,可是总体我们可以看得出他的死亡还是非常有尊严的。
可是再洒脱面对妻子的去世,他其实也难以释怀,在采访中,他说到倪匡生前告诉自己的一段话:
“身体的痛苦,可以吃止痛药消除,一粒不够就多吃几粒,一定可以止痛;至于心灵的痛苦,是自己想出来的,只要不想就不会痛苦,所以我尽量不去想她,告诉自己没有老婆在身边,现在自由了。”
面对死亡带来的身心之痛,该如何真正做好准备?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这本《医生不曾告诉你的生命哲学课——如何面对衰老、失能、病痛和死亡》。
《医生不曾告诉你的生命哲学课——如何面对衰老、失能、病痛和死亡》是一本极富温度与深度的生命启示录,以哲思之光照亮生老病死的全程。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文关怀熔于一炉,用鲜活案例拆解生命谜题,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领悟:医学不仅是治身,更在于疗心;生命不仅是生存,更是一场充满意义的修行。
作者以医学与文学、哲学的跨界视角,带读者全面认识衰老、失能、病痛和死亡,以及如何看待生命的隐喻和意识。
当我们仅有一次的生命机会时,我们必须有所准备:有准备地诊疗,有准备地衰老,有准备地死亡。只有这样才能过好一生,才能够把生死、人性、美德等进行综合的思考,才能够通往理想化的或者幸福的人生。
在王一方的总结健康就是“活得长,病得晚,老得慢,死得快”,那么在看蔡澜老先生的一生,只有“活得长”不算太能满足,84岁的他在现在来看也只是正常水平,但是其他三项他基本满足了。基本没有什么病,就是妻子去世那年腿脚不利索;到晚年依然活跃在不同的媒体上,他可以说是真的“老得慢”,然后还“死得快”。
蔡澜正是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着最好的生命哲学,《医生不曾告诉你的生命哲学课》就提供国人对于死亡的认识和理解过于含蓄,而蔡澜则用“不不不,我活过”来解答,同时还有“如果吃完这天下美食,就没人怕死了”的豁达。
书中还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生命需要整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断舍离”,特别是到了晚年,人就真的容易“触景伤情”。蔡澜在妻子去世后,选择搬离原来的房子,搬家之前,蔡澜将自己拥有的物品进行了断舍离,他把所有收藏品都送走了,有字画、书、也有古董藏品、家具等。不得不说,在生命哲学上的选择真的是共通的。
最后来说说书中提到的“如何回应将逝者的诉求”,这个自然不是说遗嘱什么的,而是其他的诉求。这里强调的是关怀,但是大象更想聊的是关怀之外的事情,比如蔡澜去世后就遵循他的嘱咐没有举办任何仪式,如果说他无儿无女只有执行人更容易实现;那么同在今年离世的一样豁达的黄永玉也留下了嘱咐不举办任何仪式,这对于一些传统和有特定“需求”的人来说可能就难办了。或者我们不应该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满足逝者的诉求。
题外话,黄永玉也是蔡澜神往的人物,他在《江湖老友》里就有关于黄永玉的三篇内容,黄永玉更是对蔡澜说如果蔡澜要来就在万荷堂的一个房间,而黄永玉的豁达则只用了“我八字好”来表达。
在我们面对死亡之前,还是跟大象一起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