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2012年夏天,65岁的退休教师王桂花在云南旅游时,被热心"导游带进偏僻的古玩店。
在三个"专家"的轮番忽悠下,她鬼使神差地取出全部养老金88万。
随后,一向节俭的她,竟然买下一个所谓的"明代官窑花瓶"。
回家后经鉴定,那不过是个价值800块的现代工艺品。
儿子王建国气得拍桌子:"妈,你疯了吗?88万买个破花瓶!孙子买房的钱都没了!"
女儿王丽也红着眼睛责怪她:"妈,您怎么这么糊涂啊!"
十年后,电话那头,故宫博物院的宋教授声音都在发抖:
"王老师,您知道吗?您手里拿着的这个花瓶,价值至少五亿元!"
王桂花闻言顿时瘫坐在沙发上,看着客厅里那只青花瓷花瓶,心里百感交集……
01
2012年春天,王桂花站在自家阳台上,看着楼下热闹的广场舞队伍,心里五味杂陈。
退休两年了,每天的生活千篇一律:
早上买菜,中午做饭,下午看电视,晚上等儿女电话。
可这电话越来越少,儿女们都忙着自己的生活,哪还记得这个孤单的老母亲呢?
桂花今年66岁,是这座三线城市某小学的退休教师。
丈夫老王五年前因为心脏病去世,留下她一个人守着这套90平米的老房子;
儿子王建国在市里开了个小公司,整天为了生意奔波;
女儿王丽在银行上班,工作稳定但压力很大。
两个孩子虽然孝顺,但都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哪能天天陪着她这个老太太。
邻居张阿姨爬楼梯上来,手里提着菜篮子,看见桂花就打招呼:
"桂花姐,你怎么又在阳台上发呆呀?"
桂花苦笑着摇摇头:"还能干什么,就这么过呗。"
"你这话说的,人老了就该享受享受。"
张阿姨走近了些,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我跟你说,我刚报了个旅游团。"
"华东五市加古镇深度游,12天呢!你也跟着去吧,散散心。"
"我?"桂花愣了愣,"我这么大年纪了,还出去瞎跑什么。"
"瞎跑什么呀,这叫享受生活!"张阿姨兴致勃勃地说。
"你想想,平时儿女们都忙,你一个人在家多闷啊。"
"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还能认识些新朋友。"
"再说了,你手里不是还有点积蓄吗?"
桂花心里一动,确实,她手里真的还有一些零花钱。
之前卖掉老房子换了现在这套小房子,再加上这些年的退休金,她手里攒了将近一百万。
这些钱原本是想着给儿女买房用的,但建国的公司这两年经营得不错,也不急着要这笔钱。
想到这里,桂花忍不住问:"这个旅游团多少钱啊?"
"八千块,全包。"张阿姨凑近了说,"还是高端团呢!"
"住的都是四星级酒店,吃的也好,我都打听过了,这个旅行社口碑很好。"
八千块,对桂花来说不算什么大数目。
她想起前两天给建国打电话,建国匆匆忙忙地说:"妈,我开会呢,有事晚点说。"
结果这一晚就是三天,电话再也没有打过来。
女儿王丽倒是每周都会来看她,但每次都是匆匆忙忙的,坐不到半小时就说有事要走。
桂花心里酸酸的,眼眶有些湿润,"人老了真是没用,儿女都不稀罕。"
"算了,与其在家里发霉,还不如出去走走。"
"那就这么定了!"张阿姨高兴地拍拍桂花的肩膀,"明天我就带你去报名。"
晚上,桂花给建国打电话说要去旅游的事。
建国的声音听起来很疲惫,"妈,您出去玩我支持,但是要注意安全。"
"最近公司有个大项目,我实在分不开身,等忙完这阵子我陪您出去走走。"
桂花心里有些失落,但还是强装轻松地说:
"不用了,我跟张阿姨一起去,你忙你的,别担心我。"
挂了电话,桂花一个人坐在客厅里,看着墙上的全家福发呆。
照片里的一家人笑得那么开心,可现在呢?
老王走了,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只剩下她一个人在这个空荡荡的房子里守着回忆。
"算了,出去看看也好。"桂花抹掉眼角的泪水,心里下定了决心。
也许,外面的世界能让她暂时忘记这份孤独和失落。
第二天,桂花跟着张阿姨去旅行社报了名。
看着手里的旅游合同,她心里既期待又忐忑。
这是她第一次离开这座城市这么远,第一次一个人出去旅游。
张阿姨兴奋地说:"桂花姐,你就等着享受吧!"
"听说苏州的古镇特别美,还有很多古董店呢,说不定还能淘到什么宝贝。"
桂花笑了笑,心想自己一个退休教师,哪懂什么古董?
不过话说回来,她小时候倒是跟着奶奶见过不少老物件。
奶奶是大户人家出身,虽然后来家道中落,但眼光还是有的。
奶奶常说:"东西不在贵贱,在于有没有灵气。"
"有灵气的东西,就算是块破瓦片,也比金子珍贵。"
只是这些话,桂花已经很多年没有想起过了。
02
2012年5月,江南正是最美的季节。
桂花跟着旅游团来到苏州,心情前所未有的轻松。
这几天的旅程让她重新找回了久违的快乐。
同团的老人们都很和善,大家一起吃饭聊天,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这天是在苏州古镇自由活动的日子,导游小刘交代大家:
"各位大爷大妈,下午三点在停车场集合,大家自由活动,注意安全。"
桂花没有跟着大部队去那些热门景点,而是一个人慢慢地在古镇的小巷子里闲逛。
这里的青石板路很安静,两边都是古色古香的房子,空气里还飘着淡淡的桂花香。
走着走着,桂花被一家小古董店吸引了。
店面不大,门口挂着一块木牌子,上面写着"陈氏古玩"四个字。
透过玻璃窗,能看到里面摆着各种瓷器、字画和古玩。
桂花推门进去,店里很安静。
一个60岁左右的中年男人正在擦拭一个茶壶,见有客人进来,连忙放下手里的活站起来。
"您好,随便看看。"男人笑得很和蔼,"我姓陈,这店是我家祖传的。"
"陈师傅好。"桂花礼貌地点点头,开始在店里慢慢看起来。
这家店不大,但东西倒是不少,有瓷器、玉器、字画,还有一些她叫不上名字的古玩。
桂花虽然不太懂,但从小跟着奶奶见过一些老物件,多少还是有点眼力的。
就在她准备离开的时候,角落里的一只青花瓷花瓶吸引了她的注意。
那只花瓶大约有三十多厘米高,肚子圆圆的,瓶颈修长。
花瓶通体青白色,上面画着精美的缠枝莲纹。
最吸引桂花的是那种青花的颜色,深沉而纯正,看上去就让人心静。
"陈师傅,这只花瓶..."桂花走近了仔细看,心里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
"哦,这个啊。"陈师傅走过来,脸上有些为难,"说实话,这个我也看不太懂。"
"这是上个月从乡下收来的,那个农民说是祖上传下来的。"
桂花蹲下来仔细观察,发现花瓶底部有个小磕碰,但并不影响整体的美感。
她轻轻抚摸着花瓶的表面,那种温润的手感让她想起了奶奶曾经收藏的一只茶杯。
桂花站起身,心里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这只花瓶:
"这个年代应该不短了,您准备卖多少钱?"
陈师傅挠挠头,显得很犹豫:"我找过几个人看了。"
"有人说是民国的仿品,有人说是现代工艺品,说实话,我也拿不准。"
"那您心里有个什么价位吗?"
"我本来想着要120万,毕竟看着工艺还是不错的。"
陈师傅看了看桂花,"但是既然专家们都说不是什么好东西,我心里也没底。"
120万!桂花心里一颤,这个数字对她来说太大了,几乎是她全部的积蓄。
但不知道为什么,她就是舍不得离开这只花瓶。
"陈师傅,您能再便宜点吗?"桂花的声音有些颤抖。
"我真的很喜欢这只花瓶,但是120万我实在拿不出来。"
陈师傅上下打量了一下桂花,看她穿着朴素,确实不像是有钱人的样子。
而且这只花瓶在店里放了一个多月了,除了桂花,还真没有其他人表现出这么强烈的兴趣。
陈师傅咬咬牙说,"这样吧,看您真心喜欢,88万,不能再少了。"
"说实话,我收这个花瓶就花了50万,再少我就亏大了。"
88万,这几乎是桂花全部的积蓄了。
她站在那里犹豫了很久,心里激烈地斗争着。
理智告诉她这太冒险了,万一真的是仿品怎么办?但直觉却告诉她,这只花瓶绝对不简单。
桂花想起奶奶曾经说过的话:"真正的宝贝,是会自己选择主人的。"
"如果你看到一样东西,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那就是缘分。"
"好,88万。"桂花深吸了一口气,"但是我需要用银行卡转账,可以吗?"
陈师傅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这个看起来普通的老太太真的能拿出88万。
他喜出望外的点了点头:"当然可以,您稍等,我去拿POS机。"
十分钟后,桂花颤抖着手输入密码。
看着银行卡里的余额从六位数变成了五位数,她的心跳得很快,手心全是汗。
陈师傅看着到账的短信,脸上露出了笑容:"成了!"
"您真有眼光,这花瓶虽然我看不太懂,但工艺确实精美。"
桂花小心翼翼地抱着花瓶,心里五味杂陈。
高兴的是终于得到了这只心爱的花瓶,担心的是万一真的买错了怎么办。
"陈师傅,这花瓶...真的值这个价吗?"桂花忍不住再次确认。
陈师傅拍拍胸脯:"您放心,我陈家三代做古董生意。"
"虽然我的眼力不如我爷爷,但绝对不会骗人。"
"这花瓶就算不是什么大古董,至少也是个精品。"
桂花点点头,用旅行社提供的泡沫箱小心地包好花瓶。
走出古董店的时候,她回头看了一眼,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回到酒店,桂花把花瓶放在床头柜上,看了很久。
花瓶在夕阳的照射下泛着淡淡的光泽,那些缠枝莲纹栩栩如生,确实很美。
"但愿我没有做错决定。"桂花轻抚着花瓶,心里默默祈祷。
晚上,她给女儿王丽打了个电话,但没有说买花瓶的事,只是聊了聊旅游的见闻。
她想等回家以后再告诉家人这个消息,希望到时候他们能理解她的决定。
只是桂花没有想到,这个决定会给她带来什么样的风波。
03
桂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了家。
一进门,她就小心翼翼地把花瓶放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然后给儿子王建国打电话。
"建国,你有空吗?妈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桂花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一些。
"什么好消息?"建国的声音听起来很疲惫,"妈,您旅游玩得开心吗?"
"开心,特别开心。"桂花看着花瓶,心里涌起一阵自豪。
"我还买了个好东西,你和丽丽明天都过来看看吧。"
第二天傍晚,王建国和王丽都来了,兄妹俩一进门就看到了客厅里那只青花瓷花瓶。
"妈,这花瓶挺漂亮的,在哪买的?"王丽走近了仔细看,"看起来像是古董。"
桂花心里一阵兴奋,心想女儿总算看出了门道。
她乐呵呵的道:"你们猜猜多少钱?"
"几千块?"建国随口说道,"现在仿古工艺品做得都挺逼真的。"
"88万!"桂花自豪地说,"是真正的古董,我从苏州古镇一家老店买回来的。"
客厅里瞬间安静得可怕,兄妹俩的表情从惊讶变成了震惊,最后变成了愤怒。
"妈,您说什么?"建国的声音开始发颤,"88万?您疯了吗?"
王丽也急了,眼眶都红了:"妈,您怎么能花这么多钱买个花瓶?那可是88万啊!"
"你们不懂。"桂花急忙解释,"这是真正的古董,店老板说..."
"店老板说的话你也信?"建国气得拍了桌子。
"妈,您知道88万意味着什么吗?"
"我儿子明年要买房,首付还差一半呢!现在好了,钱全让您糟蹋了!"
桂花的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建国,你怎么能这么说话?妈买东西还要经过你同意吗?"
建国急得在客厅里走来走去:"妈,这根本不是同意不同意的问题!"
"您一个退休教师,懂什么古董?人家专门骗您这种不懂行的老太太!"
王丽也在一旁抹眼泪:"妈,您太冲动了,88万买个花瓶,这...这也太不理智了。"
"你们等等!"桂花擦掉眼泪,"我明天就找专家鉴定。"
"如果真的是古董,价值肯定比88万高。"
"鉴定?"建国冷笑一声,"行,咱们就去鉴定。"
"如果鉴定出来是假的,您得答应我,以后买任何超过一千块的东西都要跟我们商量。"
第二天,桂花抱着花瓶来到了市博物馆,接待她的是一位50多岁的专家,姓李。
李专家戴着眼镜,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了半个小时,最后摇摇头。
"老人家,这是民国时期的仿品。"
李专家的话如同雷击,"工艺确实不错,但就是仿的,现在这种东西市场价最多10万块。"
桂花感觉天都要塌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您再仔细看看,会不会看错了?"
李专家很肯定地说,"不会错的,我做了30年的陶瓷鉴定,这种仿品见得太多了。"
"您这是在哪买的?88万?那您确实是被骗了。"
桂花抱着花瓶从博物馆出来,整个人都是懵的。
路上的行人、车辆、街景,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
她只知道机械地往家走,心里一片空白。
回到家,建国和王丽已经在等着了,看到桂花的表情,兄妹俩就知道结果了。
"妈..."王丽走过去想扶桂花,但被她躲开了。
"专家说...说是仿品..."桂花的声音小得像蚊子,"最多值10万..."
"我就知道!"建国忍不住大声说,"妈,您这是干什么啊?"
"78万就这么打水漂了!您知道78万能干多少事吗?"
"够了!"桂花突然大喊一声,"钱是我的,我爱怎么花就怎么花!"
"你们一个个的,平时连个电话都不打,现在倒是来算账了!"
"妈,您这话说得太过分了。"王丽哭得更厉害了,"我们是心疼您被骗,不是心疼钱。"
"心疼我?"桂花苦笑着,"如果真心疼我,怎么会两个月不来看我一次?"
"如果真心疼我,怎么会连我想出去旅游都要匆匆忙忙地挂电话?"
建国张了张嘴,想要反驳,但却说不出话来。
确实,这段时间他们忙着各自的生活,对母亲的关心确实少了。
"妈,我们错了。"王丽走过去抱住桂花,"以后我们会常来看您的,但是这个花瓶的事..."
"花瓶的事就别说了。"桂花推开女儿,"反正钱已经花了,说什么都没用了。"
"你们走吧,我想一个人静静。"
兄妹俩走后,桂花一个人坐在客厅里,看着那只花瓶发呆。
夜色渐深,花瓶在灯光下静静地立着,依然那么美丽,但桂花的心情却如同掉进了冰窟窿。
"我真的错了吗?"桂花轻抚着花瓶,眼泪又止不住地流下来。
这一夜,她哭了很久,哭自己的冲动,哭家人的不理解,更哭自己内心深处那份不甘。
从那以后,桂花很少主动给儿女打电话了。
兄妹俩虽然偶尔会来看她,但总有种说不出的尴尬。
那只88万的花瓶成了这个家庭的痛,每个人看到它都会想起那场争吵。
但桂花却舍不得把它扔掉或者卖掉。
也许是因为花瓶确实很美,也许是因为不甘心。
她把花瓶擦得干干净净,放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
每天晚上,她都会坐在沙发上看着它,心里既后悔又不舍。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花瓶静静地陪着桂花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孤独的夜晚。
她时常想,也许儿女们说得对,她确实是被骗了。
但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告诉她:这只花瓶不简单,绝对不简单。
04
2015年到2019年,这四年时间里,桂花的生活重新归于平静。
家庭关系虽然有所缓和,但那只88万的花瓶始终是大家心里的一根刺。
建国的生意越来越好,也不再提买房首付的事,但每次看到花瓶,他的表情总是很复杂。
王丽倒是经常来看母亲,但也从来不正眼看那只花瓶。
可即便这样,桂花却越来越喜欢这只花瓶了。
每天早上起床,她第一件事就是给花瓶换水,插上新鲜的花。
晚上看电视的时候,她总是不自觉地看向花瓶。
那些精美的缠枝莲纹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让她的心情莫名地平静下来。
"可能我真的是老糊涂了吧。"桂花常常自嘲地想,"88万买个仿品,确实够蠢的。"
但她还是舍不得,这只花瓶已经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陪着她度过了无数个孤独的夜晚。
有时候,她甚至觉得这只花瓶能听懂她的话,能理解她内心的孤独和不甘。
2018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收废品的老吴又来了。
老吴今年快70了,在这个小区收废品已经十多年了,跟桂花也算是老熟人了。
"桂花大姐,有旧报纸旧纸箱吗?"老吴推着三轮车在楼下喊。
"有有有,老吴你上来吧。"桂花在阳台上应了一声。
老吴熟门熟路地上了楼,桂花早就把收拾好的废品放在门口了。
老吴称完重量,正准备付钱,无意中瞥见了客厅里的花瓶。
他愣了一下,然后走近了几步,眯着眼睛仔细看。
"大姐,这个花瓶..."老吴的表情变得很奇怪,"是从哪弄来的?"
"旅游时买的。"桂花有些敏感,"怎么了?"
老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围着花瓶转了两圈,不时地点点头。
桂花看出来老吴有话要说,但又欲言又止的样子。
她笑着道:"老吴,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老吴压低了声音,"大姐,我虽然收废品,但我爷爷以前是开古董铺的。"
"这个东西...您好好保管着,千万别卖。"
"什么意思?"桂花心里一动。
老吴挠挠头:"我也说不太准,毕竟我没学过。"
"但我爷爷教过我几句话,'青花要看色,白瓷要看胎,好东西自有灵气在。'"
"您这个花瓶,青花的颜色很特别,不是一般的青花料能调出来的。"
桂花心跳加速了:"您的意思是说,这个花瓶可能是真的古董?"
"我可不敢这么说。"老吴连忙摆手,"我就是提醒您一句,别轻易出手。"
"万一哪天遇到真正的专家,再让他们看看。"
老吴走后,桂花激动得整晚都睡不着觉。
她反复想着老吴的话,心里既兴奋又不敢相信。
一个收废品的老头,能有什么眼力?但不知道为什么,她就是愿意相信老吴的话。
第二天,桂花给王丽打电话,想把这事告诉女儿。
王丽的声音却有些无奈,"妈,您别想太多了。"
"一个收废品的能懂什么古董?您还是别抱希望了。"
"我就是觉得这个花瓶不简单。"桂花固执地说,"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的。"
"好好好,您说什么就是什么。"王丽敷衍地说,"妈,我这边还有事,先挂了。"
放下电话,桂花心里很失落,女儿不相信,儿子更不会相信,只有她一个人坚持着。
但她不后悔,内心深处有个声音一直在告诉她:坚持下去,总有一天真相会大白的。
2019年的春天,桂花开始关注一些文物鉴定的电视节目。
每当看到专家们鉴定古董的时候,她都会格外专注,希望能学到一些知识。
她还买了几本关于古瓷的书,虽然看不太懂,但还是认真地一页页地翻。
"也许我应该找个更权威的专家看看。"
桂花想,"如果真的是仿品,我也死心了,如果万一...万一是真的呢?"
就在这种期待和忐忑中,2019年的秋天到了。
那个改变桂花命运的下午,也悄悄地来临了。
05
2019年10月的一个周末,秋阳暖暖地照进客厅。
桂花吃过午饭,像往常一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遥控器在手里换了好几个台,最后停在了央视的《国宝档案》节目上。
主持人的声音很有磁性,"今天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康熙朝失传的几件珍宝。"
"这些珍宝在清末时期从紫禁城流失,至今下落不明。"
桂花本来只是随便看看,但当专家宋教授出现在屏幕上时,她不自觉地坐直了身体。
宋教授是故宫博物院的陶瓷专家,在电视上经常能看到他。
"首先,我们来看这件康熙御制青花缠枝莲纹天球瓶。"
宋教授身后的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张照片,桂花的心脏突然狂跳起来。
屏幕上的花瓶,除了没有底部的磕碰,跟她客厅里的那只简直一模一样!
"这件天球瓶制作于康熙二十五年,是康熙皇帝亲自下令制作的御用瓷器。"
宋教授用激光笔指着照片上的花瓶,"大家请看。"
"这种缠枝莲纹的画法,还有青花的发色,都是康熙朝的典型特征。"
桂花慌忙拿起遥控器,想要倒回去再看一遍,但手抖得厉害,按错了好几次。
她起身走到花瓶前,仔细对比着电视上的图片。
造型、尺寸、纹饰,甚至连青花的颜色都如出一辙!
"这件天球瓶原本收藏在紫禁城的重华宫,是康熙皇帝晚年最喜欢的瓷器之一。"
宋教授继续介绍,"1900年时,这件天球瓶连同其他文物一起流失海外,至今下落不明。"
桂花的手紧紧握着花瓶,心跳得如同要跳出胸膛。
她听到宋教授说:"如果这件天球瓶能够重新被发现,其价值不可估量。"
"根据近年来清代官窑瓷器的拍卖情况,保守估计价值在数亿元人民币以上。"
"数亿元..."桂花喃喃自语,腿一软坐在了地上。
她颤抖着拿起手机,想要录下节目,但手抖得太厉害,按了好几次才成功。
电视上宋教授还在继续介绍:"这件天球瓶最大的特点是内壁有极其细微的金丝纹路。"
"这是康熙时期宫廷独有的防伪工艺,后世无法仿制。"
"如果哪位收藏爱好者发现了疑似的天球瓶,一定要仔细观察这个细节。"
内壁的金丝纹路?桂花从来没有仔细看过花瓶的内壁。
她小心翼翼地把花瓶倒过来,用手机的手电筒照着里面,仔细观察。
起初什么也看不到,但调整了角度之后,她隐约看到了一些极其细微的线条。
在光线的照射下,那些线条泛着淡淡的金色光泽。
"天哪..."桂花瘫坐在地上,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如果电视上说的是真的,如果她的花瓶真的是那件失传的康熙御制天球瓶……
那么她不是被骗了88万,而是用88万买到了价值数亿的国宝!
但这可能吗?这会不会只是一个巧合?
桂花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反复观看录下的节目片段。
每看一遍,她就更加确信:这就是同一只花瓶!
"我要联系宋教授。"桂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他看看我的花瓶。"
但问题是,怎么联系到宋教授呢?
他是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像她这样的普通人,能联系得上吗?
桂花在网上搜索了很久,终于找到了故宫博物院的官方电话。
她看了看时间,已经是下午五点了,也不知道现在打电话还有没有人接。
"喂,您好,故宫博物院。"电话接通了,是个年轻女孩的声音。
桂花虽然心情十分激动,可却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一些:
"您好,我想联系宋教授,我有个关于古瓷的问题想请教他。"
"您是哪里的?什么问题?"女孩问。
"我是外地的,我有一只青花瓷花瓶,想请宋教授看看。"
桂花不敢说得太详细,怕对方不相信。
"这样啊,您可以先发照片到我们的邮箱,如果宋教授有时间的话,会回复您的。"
女孩给了桂花一个邮箱地址,桂花赶紧记下来。
挂了电话,她立即用手机从各个角度拍了花瓶的照片,然后写了一封邮件发了过去。
邮件的内容很简单:
"宋教授您好,我是一名普通的古瓷爱好者。"
"今天看了您在《国宝档案》中关于康熙天球瓶的介绍,发现我家里有一只花瓶和您介绍的那件非常相似。"
"请您有空的时候帮忙看看,谢谢。"
发完邮件,桂花坐在电脑前发呆。
她不知道宋教授会不会回复,也不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但不管怎样都必须试一试。
这一夜,桂花几乎没有睡觉。
她一会儿看着花瓶,一会儿看着电视录像,反复确认着每一个细节。
越看,她越觉得这就是同一只花瓶。
如果真的是,那么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她这个被儿女们认为"老糊涂"的退休教师,竟然用88万买到了价值数亿的国宝!
意味着七年来所有的质疑和嘲笑,都将烟消云散!
但她不敢太过激动,万一只是一场空欢喜呢?万一宋教授压根不回复她的邮件呢?
桂花强迫自己不去想这些,但心里的激动却怎么也压不住。
她有预感,这只陪伴了她七年的花瓶,即将给她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天一早,桂花就守在电脑前查看邮箱。
一遍遍地刷新,但都没有回音。
她告诉自己要有耐心,宋教授那么忙,哪会这么快回复。
但到了下午,她还是忍不住给故宫博物院打电话,询问宋教授是否看到了她的邮件。
"我帮您询问一下。"工作人员很客气,"您稍等。"
五分钟后,电话里传来了一个男人的声音:
"您好,我是宋教授,您发的照片我看到了,能详细说说这只花瓶的来历吗?"
桂花的心脏差点跳出来,宋教授竟然真的联系她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她的花瓶真的不简单!
"宋教授,您好!"桂花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
"这只花瓶是我2012年在苏州古镇买的,花了88万。"
"当时本地的专家说是仿品,但我一直觉得不对..."
"您能提供更多的照片吗?特别是底部的款识,还有内壁的特写。"
宋教授的声音很严肃,"如果方便的话,我想亲自看看实物。"
桂花几乎要哭出来了:"当然可以!"
"宋教授,您什么时候有空?我可以带着花瓶去北京找您!"
"不用您跑这么远,我这几天正好要去南京出差,可以顺道去看看您。"
宋教授说,"您把详细地址发给我,我明后天就过去。"
挂了电话,桂花激动得在客厅里走来走去。
宋教授要来看她的花瓶!故宫博物院的专家要亲自来鉴定!这说明她的判断可能是对的!
她立即给建国和王丽打电话,告诉他们这个消息。
建国的声音很谨慎,"妈,您别太激动了。"
"就算是专家来看,也不一定是好消息,您做好心理准备。"
"就是啊妈,您别抱太大希望。"王丽也说,"万一还是仿品的话,您会很失望的。"
但桂花已经听不进去了,她只知道,七年来的坚持终于要有结果了。
不管结果是好是坏,至少她能得到一个权威的答案。
第二天下午,宋教授的电话来了:
"王老师,我已经到您所在的城市了,现在方便过去看看吗?"
"方便,非常方便!"桂花紧张得手心全是汗,"您现在就过来吧!"
一个小时后,门铃响了,桂花深吸了一口气,走过去开门。
门外站着一个50多岁的中年男人,戴着眼镜,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的箱子。
"您就是王老师吧?我是宋教授。"男人礼貌地伸出手。
"宋教授,您好您好!"桂花激动地握着宋教授的手,"快请进,快请进!"
宋教授进屋后,目光立即落在了客厅里的花瓶上。
他愣了一下,然后快步走过去,在花瓶前蹲下来仔细观察。
桂花紧张地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
她看到宋教授的表情从平静变成了专注,然后变成了震惊。
"王老师,我需要用专业设备进行详细检测,可能需要几天时间。"
宋教授站起身,看向桂花的眼神变得很复杂:
"这几天我就住在附近的酒店,每天过来检测,可以吗?"
"当然可以!"桂花连忙说,"您需要什么我都配合!"
宋教授点点头,开始从箱子里拿出各种检测设备。
桂花看着这些精密的仪器,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这将是决定她命运的几天。
06
宋教授在桂花家一待就是三天,这三天对桂花来说,每一分钟都是煎熬。
第一天,宋教授用各种仪器检测花瓶的胎质。
他小心翼翼地从花瓶底部刮下一点极其细微的瓷土样本,然后用便携式的分析仪进行检测。
整个过程中,他的表情异常严肃,一句话都不说。
桂花在一旁提心吊胆地看着,不敢问任何问题。
她给宋教授泡茶、准备午饭,但心思完全不在这些事情上。
第二天,宋教授重点检测青花的发色和釉面特征。
他用高倍放大镜仔细观察花瓶表面的每一个细节,不时地记录着什么。
桂花注意到,宋教授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宋教授,您检测得怎么样了?"桂花终于忍不住问。
"还需要再确认一些细节。"
宋教授的声音很低,"王老师,您能详细说说当年购买这只花瓶的经过吗?"
桂花把2012年在苏州古镇的经历详细地说了一遍。
包括陈师傅的话,包括自己的犹豫和最终的决定。
宋教授听得很认真,不时地点头。"您说那个陈师傅说花瓶是从农村收来的?"
"是的,他说那个农民说是祖上传下来的。"桂花回忆着,"宋教授,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没事,我只是想了解一下花瓶的流传经历。"宋教授说,"继续检测吧。"
第三天,宋教授重点检测花瓶的底款和内壁。
当他用特殊的光源照射花瓶内壁时,桂花看到了那些极其细微的金丝纹路,在光线下闪闪发光。
宋教授的表情变得越来越震惊,手也越来越不稳。
他不断地调整设备,反复观察,仔细记录。
中午的时候,王丽和建国都来了,他们想亲眼看看这个传说中的权威鉴定。
"妈,结果怎么样?"王丽小声问。
"还在检测呢。"桂花紧张地说,"宋教授说今天下午能出结果。"
建国看着忙碌的宋教授,心里也有些紧张。
虽然他一直不相信母亲的花瓶是真的古董,但万一呢?万一真的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呢?
下午三点,宋教授终于完成了所有的检测工作。
他收拾好设备,然后拿出一个笔记本,仔细查看着自己记录的数据。
客厅里安静得可怕,连墙上的时钟滴答声都显得格外刺耳。
桂花、建国、王丽三个人都紧张地看着宋教授,连大气都不敢出。
桂花的手心全是汗,紧紧地握着沙发扶手,指关节都发白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秒都拉扯着在场每个人的神经。
宋教授的表情时而震惊,时而不敢置信,时而激动得浑身颤抖。
他反复查看着数据,手指都在颤抖,连翻页的动作都小心翼翼的,生怕漏掉什么重要信息。
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十五分钟过去了...桂花感觉自己的心脏要跳出胸膛了。
七年来所有的期待、恐惧、希望都在这一刻汇聚。
她的呼吸越来越急促,甚至开始头晕。
建国的额头上已经渗出了汗珠,王丽则紧张得咬着嘴唇,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宋教授。
空气仿佛凝固了,整个世界都静止了。
终于,宋教授缓缓抬起头,他的眼睛里闪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光芒。
那种光芒复杂到了极点——震惊、激动、不敢置信、甚至还有一丝敬畏。
他的嘴唇微微颤抖着,似乎想说什么,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桂花的心跳声如雷鸣般响在耳边,她感觉自己快要窒息了。
七年了,整整七年的等待,所有的答案就在这一刻。
宋教授看着桂花,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又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但他的手还在颤抖,声音也在颤抖。
房间里的寂静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所有人都在等待着那个将要改变一切的答案。
宋教授张了张嘴,但没有声音。
他又深吸了一口气,这次,他的声音颤抖得如同地震:"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