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起源于原始时代的以物易物。这种交换方式要求双方同时需要对方物品且价值接近,极为不便。于是,一般等价物应运而生,它是被广泛接受、可作交换媒介的商品,如贝壳、牲畜、布匹等。随着交易范围扩大、频率增加,金银等贵重金属因体积小、价值大、易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携带等优势,成为一般等价物,货币正式产生。
此后,货币形式不断演变,从金银条块到铸币,再到纸币,直至现代的电子货币和数字货币。
货币具有多种作用:
一、衡量价值:衡量商品价值,此作用无需货币参与实际交换;
二、促进商品流通: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三、储藏价值:古代有钱人囤积金银,但要基于货币价值稳定;
四、支付手段:赊账、贷款、延期支付等成为货币基本职能;
五、国际货币职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需要普遍认可的货币充当国际一般等价物,如美元、金银。
资本的定义与形成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资本定义为“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兼具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价值形态。以工厂为例,资本家投入货币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工人,工人劳动创造“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和“超过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产品销售后,增加的货币是剩余价值的具象化,最初投入的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常以货币、生产资料等具体形式呈现,但这些物质本身并非天然是资本,只有处于特定社会生产关系中,用于“剥削雇佣工人的劳动以获取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本质是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工人一无所有只能出卖劳动力,这是资本的真正本质,所以“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的增值与本质区别
资本通过增值运动与垫资行为发展壮大。以“扒皮”为例,他带着抢来的钱开服装厂,用1000万元购买生产资料和支付工资,工人生产服装创造剩余价值,销售后收回1500万元,实现资本增值。货币成为资本最初表现形式是因其有高流动性和通用性,但货币不等同于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核心区别在于:货币本质是“交换媒介”,体现商品生产者间平等交换关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资本本质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包括货币、生产资料、劳动力等要素,根本目的是价值增值,体现“雇佣关系和剥削关系”。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必要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需满足两个关键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能自由出卖劳动力;二是劳动者一无所有,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计。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使劳动力进入市场参与资本循环运动,资本家看重劳动力的特殊使用价值,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源泉。
资本体系与贫富差距
资本循环中,产业资本从货币形式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式,再转化为商品形式,最后回到货币形式,实现增值。但产业资本循环可能因生产资料供应、劳动力、产品销售等问题中断,为此延伸出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
一、商业资本:通过商品买卖实现货币增值,如商业资本家低价买进服装,高价卖出赚取差价。
二、借贷资本:通过收取利息获取剩余价值,职能资本家借入资金,货币资本家获取利息,利息本质是产业工人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商业资本利润和借贷资本利息都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三者相互依存制约,构成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体系。
随着资本积累,资本家财富增长,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贫富差距扩大。19世纪欧洲工人阶级为争取权益举行罢工示威,使阶级矛盾具象化。
资本如同火焰,既能推动生产力发展,也可能因无序扩张带来贫富差距、阶级矛盾加剧等风险,我们需合理利用并防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