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emo、关系受挫,总被“批评”?这本书告诉你:那也许不是你的错。
文 | 阅微
有时,面对老板不经意的批评,内心会瞬间涌起一股巨大的羞耻感,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做错事被责骂;有时,孩子只是打翻了牛奶,却触发了你莫名的暴怒,事后又陷入无尽的自责;有时,只是朋友一句无心的话,却让你感觉被彻底抛弃,整个人陷入冰冷的绝望……
如果这些时刻让你困惑、疲惫,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有问题”,如果你总是敏感多虑、在关系中小心翼翼、难以拒绝别人的请求,那么皮特·沃克这本《不原谅也没关系》(原名:Complex PTSD: From Surviving to Thriving),或许能给你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以及一份最温柔有力的接纳。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心理学专著,不如说是写给每一个内心深处藏着“童年旧伤”的成年人的“疗愈指南”。它告诉我们:你今天许多的痛苦和挣扎,可能并非源于你不够好或不够努力,而是因为,你从未真正从过去的伤害中走出来。
那些成年后的“不适”,可能是童年回响
阅微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感觉被击中,书中那些关于“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的描述,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许多困扰我多年的谜团。它和单次创伤(比如自然灾害、事故)导致的PTSD不同,C-PTSD是长期、重复、人际性的童年创伤(比如情感忽视、严厉的养育方式、父母的情绪不稳定、身体或情感虐待等)造成的。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感、需求不被看见、情感被压抑、甚至身体遭受伤害的环境里,为了生存,TA会发展出一些特定的“防御机制”。而当TA长大成人,这些曾经帮助TA生存下来的机制,却可能成为限制TA、伤害TA、让TA难以真正舒展的“枷锁”。
沃克在书中详细描绘了C-PTSD的几个核心症状,每一个都可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对应:
1. 情绪闪回 (Emotional Flashbacks)
【值得收藏】 书中把它比作“情绪闪回”——那些突如其来的、与当下情境不符的强烈情绪(恐惧、羞耻、愤怒、悲伤)。它不是“矫情”,也不是“想太多”,而是童年未被处理的感受,在成年后被类似情境触发,像潮水一样将你瞬间淹没。
比如,只是开会时领导语气稍微严厉,你可能就瞬间感到全身僵硬、无法呼吸,仿佛回到了小时候被父母训斥的场景;孩子不听话哭闹,你可能突然涌上巨大的烦躁和失控感,不是因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而是TA的哭声触发了你童年被忽视、被厌烦的记忆。
沃克提供了应对情绪闪回的“13个步骤”,其中最核心的是学会识别它不是当下的危险,而是过去的重现,然后用成年后的力量去安抚那个在闪回中感到危险无助的内在小孩。这需要练习,但一旦你掌握了,你就拥有了拿回情绪主导权的能力。
2. 内在批判者 (The Inner Critic)
【金句闪光】 “内在批判者是童年时期外部批评、惩罚、虐待的声音内化而成的。它无情地攻击幸存者,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无价值的、有缺陷的、不可爱的。”
你是否总有一个声音在脑子里对你挑剔、否定?做好了10件事,只一件没做好,它就会放大这个错误,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升职加薪了,它会说“你只是运气好”、“你还不够格”?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它会说“浪费时间”、“你根本不行”?
这就是“内在批判者”在作祟。它源于童年时期外部的批评和否定,内化成了我们自己最严苛的监工。它让你不敢放松,不敢犯错,精疲力尽地追求完美,却始终无法认可自己。对于许多追求卓越的职场女性来说,这个声音更是无处不在,让你在“内卷”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书里教你如何识别这个声音,理解它只是创伤的产物,而不是真实的你,然后用更温和、更现实的“内在保护者”的声音去反驳、去安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每一次识别和反驳,都是在夺回内心的主权。
3. 自我遗弃 (Self-Abandonment)
为了适应充满威胁的环境,许多遭受创伤的孩子学会了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优先满足别人的期待,小心翼翼地观察他人的脸色行事。这种“自我抛弃”模式,在成年后表现为:
- 难以拒绝别人的请求,即使自己很累。
- 在亲密关系中过度付出,牺牲自己的需求去迎合伴侣。
- 总是把别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忽略自己的情绪。
- 害怕冲突,习惯性地退让和讨好。
- 即使感到不舒服,也难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对于许多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拉扯的姐妹来说,可能尤其扎心。我们被期待是“超人”,既要搞定工作,又要照顾家庭,还要情绪稳定、温柔体贴。为了满足这些期待,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开启“自我遗弃”模式,牺牲睡眠、牺牲爱好、牺牲独处时间,把自己的需求排在最后。长期下来,只会感到身心俱疲,甚至对生活失去热情。
沃克强调,疗愈C-PTSD的核心之一,就是学习“重新爱自己”,克服自我遗弃,开始拥抱自我关怀和自我保护。这包括识别自己的需求、设定健康的界限、允许自己休息和犯错、以及用自己对待朋友的善意去对待自己。
《不原谅也没关系》:一份最温柔,也最有力量的允许
书中最核心、也最有力量的一个观点,就是书名本身:《不原谅也没关系》。
在许多文化中,我们被教育要宽容、要放下、要原谅,仿佛原谅是一种美德,是通往自由的唯一路径。甚至有人会说:“你不原谅别人,就是和自己过不去。”
但沃克却勇敢地指出,对于遭受过深度创伤的人来说,在伤口未愈合之前,强迫自己原谅,无异于再次伤害自己。原谅是一个非常复杂、个人的过程,它必须建立在幸存者的安全感、被看见和疗愈的基础之上。如果施暴者从未悔改,如果原谅意味着你必须压抑自己的痛苦去粉饰太平,那么你有权利不原谅。
【金句闪光】 “疗愈的首要任务是幸存者的安全、自我同情和内在力量的恢复,而不是满足外部对‘原谅’的期待。”
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无比宝贵的许可:你可以愤怒,你可以悲伤,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你的感受是完全有效的。疗愈的首要任务是照顾好自己,而不是满足外部对“原谅”的期待。这份允许,对于长期活在愧疚和牺牲中的女性来说,是巨大的解脱和力量来源。它让你知道,你不需要背负“原谅”的道德十字架,你的痛苦值得被看见和尊重。
这并非鼓励仇恨,而是强调真正的放下和疗愈,是先从照顾好自己、重建内心力量开始的。当你内心足够强大,当你不再被过去的阴影控制,那时,无论你选择原谅还是不原谅,都将是出于你内心的自由选择,而不是被迫的任务。
活出力量:从生存到茁壮
《不原谅也没关系》不是一本轻松读物,它需要你直面痛苦,需要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练习书中的方法。但它也是一份最真诚、最有力量的陪伴。它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感受是有效的,你的痛苦可以被理解。
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张清晰的地图和一套实用的工具箱,指引你一步步走出创伤的迷宫,学会如何安抚内在受伤的小孩,重建内心安全感,驯服那个严苛的内在批判者,克服自我遗弃的模式,最终找回属于自己的力量和光芒。
读完这本书,阅微我深刻体会到,那些看似无法解释的“情绪失控”、“过度敏感”、“讨好型人格”,背后往往有更深层的原因。理解,是疗愈的第一步。而这本书,就提供了这份宝贵的理解和力量。
它不是让你沉溺于过去,而是让你理解过去如何影响了现在,然后给你工具去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它让你知道,即使过去伤痕累累,你依然拥有疗愈和茁壮成长的能力。
这本书并非适合所有人,特别是如果你正处于极度的心理困境中,强烈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将阅读与专业支持结合起来。
但如果你常常感到内心疲惫、困惑不解、在关系中挣扎,如果你怀疑自己可能受到过童年经历的影响,那么不妨翻开这本书。它可能会让你流泪,但也一定会给你力量。
【互动环节】
读完这篇文章,书中提到的“情绪闪回”、“内在批判者”或“自我遗弃”哪个概念最触动你?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体验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和故事,让我们一起看见彼此,温暖彼此。
疗愈的路上,你有哪些给自己带来力量的“小确幸”或有效的方法?期待你在评论区和姐妹们交流,互相温暖,一起成长。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或者想起身边有朋友可能正在经历类似的困境,不妨把这篇分享给她吧。愿这份理解和疗愈的力量,能为她们带来一丝光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