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辅导表妹做数学作业,一道鸡兔同笼题讲了十遍,最后甚至有点不耐烦地说:“你看,假设全是鸡,总腿数应该是……”
表妹咬着铅笔委屈地说:“可是姐姐,为什么一定要假设全是鸡呀?”
我突然愣住了,这不就是我上小学时最困惑的问题吗?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问题在我脑子里自动消失了,我只记得“标准解法”,却忘了当年那个对着题目抓耳挠腮的小女孩。
这种“我懂但说不清”的感觉,你一定也经历过:
- 辅导孩子写作业,ta怎么连简单的3+2等于几都不知道呢;
- 熬夜写的方案,被老板批“不说人话”;
- 医生用专业术语解释病情,患者皱眉问“能说简单点吗”;
- 朋友对某一个理论很好奇,你刚开始科普,ta就摆摆手:算了,听不懂。
这种困扰有个专业名字:知识的诅咒,它像一堵看不见的墙,把“懂的人”和“想懂的人”隔在两边。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堵墙是怎么建的,又该怎么拆。
知识的诅咒从哪来?
九十年代的斯坦福大学实验室里,伊丽莎白·牛顿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她让参与者两人一组,一人当“敲击者”,另一人当“听众”。
规则很简单:敲击者用指节敲击桌子,用节奏演奏一首知名歌曲(比如《生日快乐》),听众根据节奏猜歌名。
敲击者信心满满,他们选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歌,觉得听众至少能猜对一半。
结果呢?敲击者预测的猜中率是50%,但实际正确率只有2.5%。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敲击者的大脑里早已响起完整的旋律,他们的注意力全在“如何用节奏还原这首歌”上,却完全忽略了听众的视角:听众听到的只是一串零散的“哒哒哒”,根本没有“旋律”这个概念。
这就是“知识的诅咒”:当你掌握了某种知识后,就无法想象自己不知道时的状态,更无法理解别人为何不懂。
你以为 “我已经说得够直白了”,对方接收的可能是零散的碎片;你以为 “这谁不知道啊”,对方可能连最基础的概念都没听过。
就像你用了十年的专业术语,在刚入门的新人耳朵里,可能只是一串毫无意义的黑话。
如何破解知识的诅咒
知识诅咒其实是大脑的本能,人类的记忆和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我们掌握一项知识后,大脑会把相关的信息打包成一个“知识模块”,方便快速调用。
比如你学会骑自行车后,不用再想“怎么保持平衡”、“脚怎么蹬”,身体会自动反应。这种“打包”能提高效率,却也会让我们忘记打包前的混乱,就像你永远记不起第一次学骑车时摔了多少次,却能熟练地在马路上飞驰。
那我们可以打破知识的诅咒吗?当然可以。关键是学会“主动降维”,把自己拉回新手村,用对方的认知框架重构信息。
(1)用“三不原则”检查表达
沟通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 不预设:对方是否知道我提到的所有背景知识?
- 不跳跃:从“已知”到“未知”,是否有清晰的过渡台阶?
- 不抽象:能不能用生活场景类比?
我试过用这个方法给妈妈讲“短视频算法”,放弃了“协同过滤”“用户画像”这些术语,改说:“就像你逛超市,经常拿的零食会被放在显眼位置,平台也会把你常看的视频推给你。”
妈妈立刻秒懂:“哦,原来我刷到养生茶,是因为我上周看了两期中医视频!”
(2)反向教学,让对方当你的小老师
心理学中有个“费曼学习法”,核心是用教促学。但这里我们要反过来用:让对方教你,从而倒逼自己简化表达。
比如你是老师,讲完新课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你是产品经理,让运营同事用“用户能听懂的话”解释功能;你是家长,让孩子告诉你“ta是怎么算出这道题的”。
(3)制造反馈,用确认代替结束
很多人沟通时习惯说“你听懂了吗?”,但这句话自带压迫感,更好的方法是用“我说明白了吗?”代替,并鼓励对方提问。
比如和客户沟通时,别急着推进下一个话题,而是停一停:“我刚才说的活动规则,你觉得哪里还需要再解释的吗?”
知识的魅力是让更多人懂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你不能简单的说清楚,那说明你还没有完全明白。
知识的诅咒,本质上是“我以为你知道”的傲慢。当我们用小白的视角重新理解世界,那些曾经让我们崩溃的“教不会”、“说不清”,都会变成理解和连接的桥梁。
如果今天的内容对您有一点帮助,就请随手点个「赞」吧~
关注我,定期分享实用的心理学知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