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纪晓岚编《四库全书》时,发现《山海经》里的大秘密。
书上明明白白写着,地狱不在地下,而是在渤海里的归墟,这个发现把纪晓岚吓坏了,立马跟乾隆建议,销毁这些内容。
![]()
一个博学的大学者,为什么要毁掉古书?渤海真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秘密?
![]()
《山海经》中的惊人发现
纪晓岚在审阅《山海经》时,注意力被一段特殊记载吸引。
《山海经·大荒东经》明确记载了,"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的位置描述,这个大壑,就是传说中的归墟,书中将其定位在渤海海域。
古书称归墟为"日月所出入"之地,象征着生死循环与阴阳交界的神秘区域。
这种描述让纪晓岚,联想到民间传说中的地狱入口,心中开始产生不安。
![]()
《东山经》中还提到了,更加具体的地理信息。
书中记载渤海内有"鬼门沟",被描述为通往归墟的深不可测沟壑,这个名称本身,就带有强烈的阴间色彩,让人不禁联想到死亡与恐怖。
《东海经》的记载加剧了纪晓岚的担忧。
书中描述归墟山上有"旋转太阳"现象,暗示这里存在非自然的超常现象。
这种描述,在古代被认为是神灵,或鬼怪活动的证据。
纪晓岚深知渤海的重要战略地位,这片海域是清朝的军事要地,承担着保卫京师的重要职责。
![]()
如果民众相信,渤海就是地狱入口,必然会影响军心民心,动摇清朝统治的合法性。
渤海沿岸的渔民中,本就流传着各种诡异传说,声称在特定时间,能看到海面上的异象,这些传说与《山海经》的记载,形成了相互印证的关系。
《山海经》作为古代地理著作,在文人学者中享有很高声誉。
![]()
如果其中关于归墟的记载被广泛传播,可能引发民众对渤海地区的恐慌。
渤海作为清朝的"内海",其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危,纪晓岚担心归墟传说,会被有心人利用,制造社会不稳定因素。
![]()
销毁计划的精心策划
纪晓岚向乾隆皇帝汇报了这一发现。
在奏折中,纪晓岚强调《山海经》中的归墟记载"荒诞且威胁国运",乾隆听取汇报后,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纪晓岚制定了"删、禁、毁"三重策略。
第一步是删减,在《四库全书》版本中,删除归墟相关段落。
![]()
同时将《山海经》重新分类为"小说家类",削弱其作为地理著作的权威性。
禁止传抄成为第二步措施。
纪晓岚建议严禁民间,流通完整版本的《山海经》,只允许删减版在市面上流传,这种做法能够逐步减少归墟传说的影响力。
销毁副本是最激进的第三步。
纪晓岚主张收购,并焚毁已知的民间抄本,从源头上控制信息扩散。
这种做法虽极端,却能够大限度地,消除归墟传说的物质载体。
乾隆对同意对《山海经》采取压制措施,同时要求避免激化社会矛盾,乾隆强调要采取"软性压制"策略,不能公开大规模禁书。
![]()
纪晓岚开始着手具体实施工作。
先在《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对《山海经》进行大幅删改,所有涉及归墟位置的具体描述,都被模糊化处理。
地方官府接到了秘密指令,纪晓岚委托各地官员搜查《山海经》的完整副本,特别针对渤海沿岸地区进行重点清查,这些行动都在暗中进行,避免引起公众注意。
书商和抄写工匠成为监控重点。
官府对从事《山海经》抄写和销售的人员进行严密监视,阻止完整版本的制作和流通,违反规定的商人面临严厉处罚。
![]()
删改工作进展顺利,《四库全书》最终收录的《山海经》版本中,归墟的具体地理位置被完全删除。
只保留了一些模糊的神话色彩描述,无法让读者确定归墟的真实位置。
![]()
民间的顽强抵抗
销毁行动很快遭到了民间抵抗,北京等大城市的书商,发现《山海经》完整版本奇货可居,开始暗中高价出售,未删减版本。
抄本的销量不降反升,引起了官府的警觉。
文人学者对删改行为表示不满,许多读书人认为《山海经》是珍贵的古代文献,不应该受到人为篡改。
![]()
私下里,完整版《山海经》,在文人圈子里广泛传阅。
部分好奇者组织了"探墟行动"。
一些文人学者尝试,亲自前往渤海寻找归墟,希望验证古书记载的真实性,这些探索活动虽没有找到归墟实体,却进一步传播了相关传说。
渤海沿岸的渔民,成为传说的活跃传播者。
他们声称在海上,确实见过《山海经》中描述的异象,包括神秘的漩涡,和不寻常的光芒现象,这些目击报告,增加了归墟传说的可信度。
![]()
抄写业出现了地下繁荣。
专门抄写完整版《山海经》的工匠收入大幅增加,形成了一个隐秘的产业链。
官府的禁令,反而刺激了市场需求。
民间收藏家开始囤积古本。
拥有完整版《山海经》成为一种身份象征,收藏价值大幅上升。
一些富商不惜重金,购买和保存这些"禁书"。
传说在口头传播中不断演变。
关于归墟的故事变得越来越神秘诡异,甚至出现了各种版本的"亲历者"讲述。
![]()
这些故事的传播范围,远超《山海经》原文的影响力。
官府的监控措施收效甚微。
面对如潮水般的民间抵抗,纪晓岚意识到单纯的禁令,无法彻底消除归墟传说的影响,销毁行动似乎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
第四章失败的销毁与意外的结果
纪晓岚在私人信件中,承认了行动的失败,在给友人的信中,纪晓岚坦言"欲隐反彰",民间对归墟的讨论,反而因为禁书而受到关注,原本想要压制的传说,变得炙手可热。
为了验证《山海经》记载的真实性,纪晓岚秘密派遣人员前往渤海考察。
考察队记录了异常的潮汐现象,和神秘的海底漩涡,这些发现让纪晓岚困惑。
![]()
考察结果没有找到,归墟的实体证据。
虽然渤海确实存在一些,不寻常的自然现象,这些现象可以用海底地形,和洋流变化来解释。
归墟传说,像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神化描述。
《山海经》的双重版本开始并存。
官方的删减版在正式场合流通,完整版则在民间秘密传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
清朝灭亡后,《山海经》重新获得了学术地位。
民国时期的学者开始重新整理,和研究这部古籍,归墟争议,成为神话地理研究的热点话题,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归墟是古代神话的产物。
![]()
纪晓岚的销毁行动,成为文献学史上的一个案例。
这个事件说明了,强制删改古籍的危险性,也显示了民间文化传承的顽强生命力。
《山海经》最终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成为研究古代地理观念,和神话思维的珍贵材料。
渤海地区的神秘色彩,因为这次事件而浓厚。
![]()
即使在现代,仍有人相信渤海深处,隐藏着未知的秘密。
《山海经》中的归墟,记载继续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力,成为中国古代文献中,最具争议的内容之一。
参考资料:
1. 纪昀(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