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朝的覆灭,通常源于衰落,秦朝末年民不聊生,明朝末年国库空虚,清朝末年列强入侵。
可隋朝不是,这个存在仅38年的王朝,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政治制度、最庞大的人口、最富足的国库,它败在了自己的强大上。
外戚的野心
581年2月,一个9岁的孩子改变了中国历史。
北周静帝宇文衍在长安皇宫里,用稚嫩的声音宣读着禅让诏书,这封诏书的真正作者,是站在他面前的外祖父杨坚。
杨坚不是什么平民出身的英雄,他来自关陇集团,这个控制西北军政大权的利益共同体。关陇集团世代为将,互相联姻,抱团取暖。
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突然去世,年仅8岁的宇文衍继位,杨坚以外祖父身份开始摄政。外戚专权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可像杨坚这样直接夺取皇位的,并不多见。
杨坚的手段很干脆,他先是平定了尉迟迥、司马消难等人的反叛。尉迟迥是北周的开国功臣,手握重兵,听说杨坚要篡位,立即起兵勤王。
可他没想到,自己的部下早就被杨坚收买了,关键时刻,亲信背叛,尉迟迥兵败身死。
司马消难的下场更惨。这个曾经威震一方的将军,最后只能带着几百残兵投奔陈朝。陈朝君主陈叔宝倒是收留了他,给了个闲职养老。
杨坚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清除了所有反对声音,关陇集团的实力展露无遗。
581年3月4日,杨坚正式称帝,国号"隋"。选择这个字很有讲究,"隋"去掉"走"字旁就是"随",寓意天下归随。
新朝建立,杨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天下人相信这个政权的合法性?
他的答案是统一。
统一天下的代价
587年,隋文帝杨坚废除后梁。589年,隋军渡过长江,陈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成了俘虏。
中国再次统一了,这个结果看起来理所当然,实际上充满了偶然性。
陈叔宝这个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个"佛系皇帝",他喜欢写诗,喜欢美女,对政治毫无兴趣。隋军渡江时,陈叔宝正在宫中和妃嫔们饮酒作乐,完全没有意识到大祸临头。
隋军统帅是杨广,杨坚的次子。这个20岁的年轻人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他没有选择强攻,而是采用了更聪明的策略分化瓦解。
杨广派遣大量间谍潜入陈朝,收买关键人物,散布谣言制造恐慌。同时,他让隋军在长江北岸大张旗鼓地训练渡江,造成即将大举进攻的假象。
陈叔宝中计了,他慌忙调集各地兵马防守长江,结果被杨广声东击西,从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破了防线。
当隋军真正渡江时,陈朝的防线已经千疮百孔,将领们不是被收买,就是早已失去斗志。整个战役进行得异常顺利,隋军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陈朝的抵抗微乎其微,当隋军兵临城下时,陈叔宝和两个爱妃躲进了枯井里。士兵们用绳子把他们拉上来时,这位末代皇帝还在担心:"你们不会杀我吧?"
统一的代价是沉重的,长期分裂造成的制度差异、文化冲突、利益纠葛,都需要时间来化解。杨坚直接选择改革。
他废除了北周时期的鲜卑姓氏制度,让汉人恢复本姓,这个决定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在重塑整个社会的身份认同。
三省六部制在这个时期正式确立,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这套制度的精妙之处在于权力分散,皇权集中。
581年到604年,这23年被史学家称为"开皇之治"。人口从战乱后的不足4000万激增到700多万户,国库存粮足够全国吃50年。
看起来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问题是这种强大能持续吗?
太子的选择
604年,隋文帝杨坚去世,官方说法是病逝,可很多人相信他是被次子杨广害死的。
杨广不是长子,按照传统,皇位应该传给长子杨勇,可杨勇有个致命弱点就是他太老实了。
杨广很聪明,他知道父亲和独孤皇后都崇尚节俭,所以每次回京城都穿得很朴素,装出一副勤俭持家的样子。他甚至故意让自己的衣服打补丁,让父母以为他过得很清苦。
独孤皇后对这个儿子赞不绝口:"广儿最懂事,知道体恤民情。"
杨勇恰恰相反,他天性率真,不善于伪装,喜欢什么就是什么,从不掩饰自己对奢华生活的向往。这种真性情在宫廷政治中反而成了致命弱点。
杨广展现出了超凡的能力,灭陈之战让他声名鹊起,年纪轻轻就成了军中的传奇人物。朝中大臣都说:"晋王(杨广)才是真正的帝王之才。"
600年,杨坚废掉太子杨勇,立杨广为储君,这个决定改变了历史走向。
杨广登基后的第一个决定是迁都洛阳,因为洛阳位居天下之中,便于控制南北,可建造新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仅仅修建洛阳城,就动用了200万民工。
接下来是大运河,这个工程的宏伟程度,直到今天都让人震撼。
从北京到杭州,全长2700多公里。工程分四段进行:通济渠连接黄河和淮河,邗沟连接淮河和长江,江南河连接长江和钱塘江,永济渠连接黄河和海河。
修建大运河动用了540万民工,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4000多万,相当于每8个人里就有1个在修运河。
工程的残酷程度超乎想象,民工们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夏天酷暑难耐,冬天寒风刺骨。每天的口粮只有一碗稀粥,许多人因为营养不良而患病。
督工的官员手段极其严厉,完不成任务就是鞭打,逃跑被抓回来直接处死,工地上到处都是累倒的民工,死亡成了家常便饭。
当时流传着一首民谣:"开河死者肩相摩,流血成河哭声多。"这首歌谣生动地反映了民众的痛苦。
大运河确实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可老百姓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杨广爱好巡游,他建造了规模庞大的龙舟队伍,每次出行都要动用几千艘船只。
611年,杨广决定征伐高句丽,这个决定成了压垮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强者的覆灭
高句丽在今天的朝鲜半岛北部和中国东北地区,这个国家虽小,可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杨广为这次征伐准备了113万大军,加上后勤人员,总兵力超过200万,这个规模在当时堪称世界之最。
可是强大的军队需要强大的后勤支撑。
每个士兵每天需要消耗2斤粮食,200万人每天就是400万斤,运输这些粮食需要大量民工,而民工本身也要消耗粮食。
征高句丽的结果是灾难性的,隋军在辽东城下损兵折将,30万大军最后只回来了几千人。
国内的反应是立竿见影的。
翟让在瓦岗起义,窦建德在河北起义,杜伏威在江淮起义,短短几年时间,全国到处都是起义军。
这些起义军的成分很复杂,有被迫修运河的民工,有征高句丽的逃兵,有失去土地的农民,还有看风头不对的地方豪强。
杨广这时还在江都(今天的扬州),他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然沉迷于声色犬马。
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这个曾经的隋朝重臣打出了"废昏立明"的旗号。
618年3月,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勒死在寝宫里,时年50岁。
隋朝就这样结束了,从统一天下到彻底覆灭,总共才29年。
为什么一个如此强大的王朝会如此快速地崩塌?
答案或许就在这个"强大"里。
隋朝的强大是建立在过度消耗国力基础上的,修运河、建洛阳、征高句丽,每一项都是超大规模的工程。
杨广想的是国家强大,就应该做大事,可他忽略了任何强大都有极限。
当消耗超过了承受能力,强大就变成了致命的弱点。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 - 《开皇之治:隋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贡献》
光明日报 - 《大运河:古代中国的工程奇迹与历史代价》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 《隋朝兴亡:从盛世到覆灭的历史反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