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夜色还没完全褪下,沈阳市区传来沉闷的轰鸣,柳条湖方向的炮声打破了寂静。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变得撕裂又难堪。
整个官场、军界都等着一纸“退让”令缓解局势,可沈阳市警察机关却像炸锅一声轰响。一个看上去不声不响的警务处长,黄显声,悄悄决定了另一条路。
他没有跟随大部队“静默撤退”,反而让警员们端起枪,在城里的一道道街巷钻进敌人的枪口。
气氛压得人透不过气,每走一步就像踏进旋涡。那夜的沈阳,刀光剑影里多了点倔强的味道。
黄显声这个名字搁在东北军高层名单里,平时没什么人特意琢磨。可他一路爬过乱世——1896年12月18日生于岫岩,后来考进北大,参加过五四游行,被开除学籍不服气,转头进了奉天兵工厂,然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三期学炮科。
从少尉排长赶到上校参谋、卫队旅长、警务处处长,每一步都沾着泥土气。他成了管沈阳市区治安和警察的主心骨,本是整天盯着地痞、盗匪和流窜军火。
但自从1931年上半年,日本人时不时到沈阳闹腾,黄显声就一直觉察着某种山雨欲来——有时候是情报,有时候是临时被围的警察分所,更像是心头那种随时会爆炸的不安。
3月29日那一回,日本守备队突然闯进沈阳一个警察分所,抢了枪。黄显声亲自派人去领事馆扯皮,把丢的武器全要了回来。事儿当时算压下了,可他认定,这些花样都是大动作的前奏。他四处搞情报,心里盘算着有没有可能硬起来挡一把。
万宝山和中村事件更是让他有了种不祥的预感。那年夏天,他跑北平找张学良,把日军入侵的判断摊牌。张学良点头让他扩警力,还给了二十万支旧枪。枪来了,他派给58个县的公安局,每个警员练习射击,枪膛里塞满子弹。
但命运偏偏喜欢开玩笑。事到临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野蛮炸开柳条湖铁路,炮声劈头盖脸就砸向北大营。张学良铁口下了不抵抗的死命令,整个东北军选择了撤退。黄显声却完全不理,又不是天生抗命的人,只是忍不了这一口窝囊气。
他扔下官方条文,直接指令沈阳城区几个警察分局的警员武装坚守。二经路、南市、三经路、商埠地,警察局门前一下子成了火线。警察手里的步枪一发一发地跟日军的坦克、机枪死磕,弹药眼看着越来越少,死伤数字往上跳。身处其中的人估计根本来不及想怕,就是一股“咬死不松”的精神怼回去。
这一夜的抵抗让日军也摸不着头脑。按理说,这种规模的反击应当是正规军,可是一查,全是巡街警员换了身工作服,手上的枪新得发亮。警察凭着警号死撑到第二天凌晨三点,部队顶不住才开始撤离。武器带得一个不落,八千多支枪藏在警服下面。黄显声亲自化装离开,算是沈阳最后撤出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清醒地明白,这不能算什么胜利。可整个城里,除了他,这股“死也要留下点像样抵抗”的劲头,已经寥寥无几。沈阳光复无期,人民的心气像一夜之间全被抽空。
到了锦州,黄显声干脆一口气把失散的警察、溃兵、地方壮丁都组成了辽宁抗日义勇军,自任总司令。他在义县把枪炮技工集到一个山洞造手雷,让黑山的猎户成骑兵入伍。连女学生赵新民都成了救护队长。
武器不够就找天津的帮会走私炸药,缺人就策反伪军,甚至吞并日伪自卫军。东三省每有沦陷之地,他就像磁石一样召聚残兵败将和民间愿意拼命的人。他做的这些事,表面看混乱,其实是把对方阵营的人源源不断转进自己队伍,丢失的士气一点点补回来。
1931年10月,他派兵干掉了投敌的凌印清,11月又让项青山、张海天等率队反戈一击。12月让张海鹏部旧部在泰来反正。正经抵抗和策反交错开展,东北抗日的根基成了名副其实“本地人武装”。
到1932年1月3日,锦州失守,他作为最后挡枪人退入关内,还能把队伍凑成东北军骑兵第二师。
接着那几年,黄显声跟命运拉锯——他思考共产党想法,慢慢靠上共产党,也抗拒南京的整编。南京派人招安,许诺中将衔,他根本不搭理。
打着游击战,专炸铁路、截军火。中央勒令撤退,他又不听命,只管带人继续敌后游击。毫不夸张地说,他像是逆潮流挺起的一道孤影,和体制主流完全离心。
1938年2月2日,武汉失守时他被国民党抓捕,罪名很简单,“违抗军令”和“联共”。监狱里,他做组长,偷偷搞情报工作,甚至跟女政治犯黄彤光生死相恋。转重庆白公馆,依然死不改口。解放前夜,他被特务杨进兴一枪毙命,苦撑到53岁。
葬礼上,有人感叹黄显声就是不和稀泥,连死都死得特别。1960年骨灰进了八宝山,才算名正言顺。
事情进展到这一步,其实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嘲讽。九一八那么大的灾劫,地方上总会有人挺身,但大局里容不下。体制命令的惯性很大,英雄一旦不随波逐流,最终都被抛在风雨里。打个比方,黄显声何尝不像南宋岳飞?都曾违命坚持抵抗,最后却落得“莫须有”的罪责。政令妥协的时候,需要的不止是勇气,更要能连动整个机制。没做到这一点,个人越刚烈,结局往往越孤绝。
可惜,时代里这样的硬骨头,往往活在泥泞里,死在真空地带。黄显声在沈阳那夜撕开的口子,不只是留给敌人的,也是替这段民族记忆存下点火种。义勇军的旗号,最终不只是东北的象征,也成了整个抗战叙事里最鲜明的信号弹。
我得说两句真心话。第一,黄显声没多高的官,但他扛下来的火种,把后面无数人的抵抗喊了出来。第二,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是什么高大全的道德,而是现实里一丝不服输的狠劲。如果当时仗义执言的气氛再多一点,也许局面真会不同。现在回看,像他这类人,已经比绝大多数人,留下了更厚重的一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