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31年秋,沈阳的夜晚已经有些凉了。
那天晚上,天黑得特别早。
北大营里,值夜的士兵裹着军大衣,在营房前来回踱步。
谁也没想到,一场彻底改变东北命运的突袭,就在这寂静中悄悄逼近。
真正让人意外的,其实是日军内部的状态。
很多年后,一名当时参战的日本士兵内田英回忆说:“我们从来没打过仗,都是守铁路的。
一听说要去打东北军,大家都吓坏了,开始写遗书了。”
这不是夸张。
那会儿的日本关东军独立守备第2大队,加起来不到600人,连一个团都不够。
对手是8000人的东北军,驻扎在北大营,枪炮齐全、士气也不算差。
纸面上看,这是一场必败的冒险。
但结局,偏偏出乎所有人意料。
日军出发是在9月18日晚上10点左右,刚刚听到柳条湖方向炸出一声巨响。
那是日军自导自演的铁路爆炸事件,借口已经准备好,就等冲锋的命令。
他们的炮兵先到了,照着北大营就是一通猛轰。
连续打了二十多分钟,营区里静悄悄的——没有还击,没有动静。
内田英那一批步兵赶到的时候,整个营房区就像睡死了一样。
几百个日军士兵一边害怕一边冲进去,结果看到的是一群还没穿好衣服的东北军士兵,有的在发愣,有的在逃,甚至还有人裹在被子里不敢出来。
“我们都懵了,”内田英写道,“怎么会这样?我们以为会打一夜,结果他们根本没抵抗。”
要说这事儿就这么简单,那也太低估了那个年代的中国军人。
北大营不是完全没有战斗的。
西侧营区确实有响枪声,一支部队稍微组织了一下反击,但很快就停了。
当时620团的团长王铁汉还在现场,他起初是准备打的,结果电话来了——是参谋长荣臻打的,命令非常明确:“不准抵抗,设法撤退,撤退不成,就准备牺牲。”
电话挂断那一刻,王铁汉没说话。
他知道,这不是他一个团长能决定的事。
这背后的事就多了。
东北军名义上是“东北边防军”,实际上是张学良的嫡系部队,长期驻防在东北,装备确实不错。
但问题也不少:战斗经验不足、士气参差不齐、指挥系统松散。
更关键的是,整个国家的战略方向在那时候并不清晰。
当时的南京政府主张“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不愿意和日本在东北开战,怕激化矛盾、陷入全面战争。
张学良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他不是不想打,而是不知道打了之后会不会被中央抛弃。
所以,当北大营被攻破那一刻,很多中下级军官其实是懵的。
他们没接到明确命令,也没做好准备。
有人穿着短裤就上了阵地,有人还在打着呼噜,有人拿着枪却不知道该不该开火。
赵振藩,那时候是第七旅的参谋长,后来解放后当上了陕西水利厅厅长。
他也在北大营。
他说:“那晚如果我们下定决心死守,历史或许会不一样。”
这话不是空的。
日军自己都说了,他们子弹打得差不多了,后来只能靠刺刀。
如果东北军真打起来,600人根本不够看。
可惜,那一晚,真正交过火的不过一两个营,其余部队大多没怎么还手就撤了。
日军冲进营房时,看到的是堆满兵器的库房。
步枪、大炮、弹药——样样齐全,只是没人用。
内田英写道:“我们缴获的武器让我震惊,如果他们开火,我们一个也活不了。”
这不是夸张。
北大营的兵力和装备,完全配得上打一场硬仗。
但最终的失败,是从命令开始的。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说到底,还得回到张学良的选择。
他不是不想打,但那时候的中国,已经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地方军阀各自为政,中央和地方互不信任。
张学良知道,如果硬扛,很可能会被南京政府甩锅。
他赌了一把,希望外交途径能解决这场危机,结果,赌输了。
后来张学良曾说:“我不抵抗,是为了保存实力。”可东北一丢,三省尽失,实力也没了。
事变当天,东北军伤亡不到30人,日军却死了400多。
这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撤退。
从那天起,整个东北就再也没有打过这样规模的仗。
十几万东北军陆续撤退,而日本开始了对“满洲国”的建设。
赵振藩退下来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北大营。
他说,那一眼,他记了一辈子。
从那以后,”北大营”这个词,在档案里再也没有出现过。
内田英,《侵华日记:一个日本老兵的回忆》,日本共同社出版,1983年。
张学良口述,唐德刚整理,《西安事变亲历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荣臻,《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
中国抗日战争史编写组,《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赵振藩口述,《东北军纪实》,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