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这个节日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传说七夕这天牛郎和织女会踩着鹊桥相会,又称乞巧节和女儿节,也被人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但今年七夕一点声响都没有,就这样静悄悄的来了,安静的有点反常,当然不止七夕,2月14日的情人节同样也是静悄悄的来,静悄悄的走,情人节越来越没有氛围了。
七夕静悄悄背后,有几个反常。
其一是,发红包的氛围越来越淡,发的人不情愿,收的人也不想收了。这在中年人的生活里,似乎成为一种日常。不少80、90后,结婚之后,多了柴米油盐,少了风花雪月,在生活的重压下,爱情的浪漫情怀被逐渐消磨。
而且现在很多人对于情人节收发红包数额与在对方心目中的价值绑定在一起,变味了。“七夕红包不要收,也不要发。”有博主表示,很多时候,人们都把红包收发金额看成了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分量,今年发了,以后每年都得发,214、520、七夕都得发。红包有时候没有成为男女感情增温的润滑剂,反而成了破坏者。
另一方面,过去很多年,圣诞节、214情人节、520、七夕,发红包渐渐成了一种男人们的一种例行公事,但在今天,发的人不情愿,收的人也不开心。一方面一年好几个情人节,每到节日就发,钱包扛不住,有些夫妻之间,认为也没有必要。
其次,这种过程不再被认为是一种浪漫,而是一种被认为强制性的必需,而女方认为每到过节就一个520红包,没有礼物,没有浪漫与惊喜,非常敷衍了事,收也不想收了。
在今天的物质时代,取悦对方越来越难,逃避情人节成为不少人的一种心态。
这就带动了第二个反常:七夕不发朋友圈,不过情人节
于是,七夕不发朋友圈、装作不知道,不过情人节成为不少人的一种默契。
“千万不要过,对不管什么关系都不要过情人节。”知名情感大V校长成双文化表示,“不要听什么爱情需要仪式感这种鬼话,真正的爱情,只需要有陪伴就好,所谓仪式感,就是对对方剥削压迫,你给了也没用。前几年,你发红包送礼物,现在她人呢?早消失了吧。等你没钱生病吃不上饭的那天,你会后悔死,收起你那犯贱的手,留点钱给你自己。”
而这句话,也成为不少网友认同的心声。
而在今年,还有一个新现象,就是调侃七夕情人节。
在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不少人在发:今日朋友圈文案应该怎么发才会显得深情有文采,但事实是,今年的七夕,自我调侃、土味逗乐的情人节的文案却在悄悄流行,比如“今年情人节怎么过,我VIP直接跳过。”、“我乃社会主义接班人,岂能儿女情长。”、“别人:亲亲抱抱,本人:好的收到。”
而从笔者的观察来看,不同于过往七夕朋友圈晒出礼物与转账红包,今年七夕大家晒自己给自己的祝福,自己犒劳自己的礼物。
这本身意味着,现在的氛围变了,在去年,微信送礼物功能被推出的时候,不少人认为,捞女的天塌了,微信电商有戏了,但如今的情况来看,微信赶了晚集,现在大家都清醒了,也疲了,不流行在七夕等情人节日送礼物了。
其三,七夕不是情人节开始被认同了
在过去,七夕等于中国情人节,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今年,人们为了不过情人节,开始深挖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节。有人看了历史之后得出结论,七夕也就是乞巧节是女孩子们的事业节,引发广泛认同。
根据《西京杂记》里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当时长安城里的女子会在七月初七夜晚,摆上瓜果,穿针乞巧,祈求灵巧的心思与巧手,让女性以“技艺”作为价值来源被认可,而不是依附于男性。
关于这一点,国内权威媒体也认为:古代七夕不是情人节,主要是乞巧、许愿的节日,相当于一个大型的女子祈福的节日。
因此,犹如过去“端午快乐”被“端午安康”重新定义,在今年,七夕不是情人节也开始被部分人认可。人们开始反省,现在的七夕,在商家营销的推波助澜之下,被过偏了,大部分节日都过成了送礼送红包的节日,这是七夕、214等节日越过越萧条的重要原因。
今年七夕的反常背后,背后隐藏着今天人们对节日习俗的消费观与价值观的改变,过去收发礼物与红包的习俗渐渐丧失了公共话语权。爱情过于与物质金钱绑定,最终会被金钱反噬,回归节日本来的文化风俗与面貌,才能让我们的节日传承更有文化价值与意义,才能让节日赋予我们快乐,而不是成为我们压力的来源。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