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著名文学家郭沫若
曾到肇庆七星岩游览。
他参观完七星岩水月宫后,
感慨万千,当即吟诗,
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歌颂
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慨。
铜铸观音像,巍然丈二长。
红光新殿宇,绿锈旧衣裳。
神圣劳工著,猖披日寇狂。
险些成水月,捆载下东洋。
——郭沫若《水月宫》
西江1号 摄
水月宫到底经历了什么,
能让郭老如此感慨?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七星岩,
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铭记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两次轰炸 一段伤痛
1939年3月29日,
1940年4月29日,
日军战机两次空袭七星岩,
投下炸弹800余枚,
炸死炸伤12人,毁屋23间,
水月宫正殿几乎被夷为平地。
西江1号 摄
当年的《工商晚报》记录了这一切,
成为日军侵华、
轰炸肇庆的又一铁证。
1939年工商晚报关于日军狂炸七星岩的报道。
为什么是七星岩
肇庆位于西江交通枢纽,
是战略要地,兵家必争。
抗战时期,
中国军队第六十四军军部就曾设在
七星岩“禾后岩”洞中指挥作战。
韩晋东 摄
七星岩岩洞众多、地形复杂,
也成了老百姓躲避空袭的
天然屏障。
日军为打击我方军事部署、威慑民众,
决意对七星岩发动毁灭性轰炸。
西江1号 摄
民众智慧 守护铜像
值得庆幸的是,在轰炸来临之前,
肇庆人民早已警觉。
1940年初,他们秘密行动,
将水月宫内三尊明代铜佛像拆解转移,
运至高要县水南村隐藏起来,
铜像内珍藏的珠宝则分装五箱,
存放在广东省银行。
这批珍贵文物,
因此在战火中奇迹般保存下来。
水月宫内的摩利支天菩萨铜像铸造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如今,此摩利支天菩萨铜像头部在星湖博物馆展出。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勇强 摄
重建与回归
1947年,抗战胜利后两年,
在肇庆籍将领余汉谋的捐助下,
三尊佛像终于从水南村迎回原址。
1957年,政府拨款重建水月宫,
香港《大公报》特别报道了
这一文化重光。
如今我们所见的水月宫,
为钢筋混凝土仿古结构,
红墙绿瓦,巍峨依旧。
它静立于七星岩湖畔,
向后人无声讲述那段沧桑历史。
以上2图 西江1号 摄
铭记,是最好的纪念
我们回顾水月宫的故事,
不只是为了一段历史、一座建筑,
更是为了千千万万个在战争中
坚强活下来、
努力重建家园的普通人。
他们保护文化火种,
他们等待和平归来。
以上3图 西江1号 摄
如果你来到七星岩,
不妨走进水月宫,
触摸这段并不遥远的历史。
山河虽已无恙,
往事并不如烟。
◆ 资料来源:《星湖志》、肇庆+(记者 杨永新)
◆ 编辑:林雪莹
◆ 一审:龙爱文 陈楚
◆ 二审:邓俊丽
◆ 三审:童益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