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高考是中国最重要、最公平的考试。
另一方面,它又是残酷的,会毫不留情地淘汰很多人。
高考被重视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它是对中国历史中考试制度文化的继承。
高考的前身,就是中国历史中长达1300年的科举。
可以说,科举就是中国古代版的“高考”。
历史上最著名一位政治人物——曾国藩。
官至清朝最顶级的两江总督,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的发起者,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不管是搞政治、军事、文化还是经济样样都行,堪称晚清的“半边天”。
而且曾国藩出生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就开始读书,8岁就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已经能读懂《周礼》《史记》《文选》。
这样的才智和经历,放在任何人眼里都是妥妥的天才。
可就是这位牛批哄哄的大人物,在科举中,却前后考了7次才考上秀才。
相当于复读了整整6年才考上大学。
科举甚至给他留下深深的后遗症,到后面当上大官了,还经常做噩梦,梦见自己答不上题,被吓醒。
他爹曾麟书比他还惨,从十几岁考到四十多岁,考了17次,才考中秀才。
考个试,能让这样一位重臣留下这么大的心理阴影,在他的晚年还在为考试胆战心惊!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出古代科举是有多么的难啊!
明代“四大才子之一”,大书法家、大画家的唐伯虎。
弘治十一年,28岁的唐伯虎来到南京江南贡院参加乡试,一举拿下第一名。
因为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所以唐伯虎被称为“唐解元”。
但谁也没想到,这位傲视众人的大家很快便从顶峰跌落谷底。
第二年赴京考试,在进京赶考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叫徐经的小迷弟,这个人就是明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的太爷爷。
他对唐伯虎各种崇拜殷勤,可谓“铁杆粉丝”,两人关系走的很近。
谁知考完后,徐经以及考官程敏政搞作弊被抓到,被押入监牢,唐伯虎也不幸卷入了这场官场黑幕。
因为涉嫌作弊,直接被抓进大牢,最终被终生取消了科考资格,罢黜为一个小吏,这活太丢人,他死活不去干。
搞得他老婆也因此跟他离婚了。
此事成了中国历史上科举的一个耻辱,也成为了唐伯虎一生的污点。
唐伯虎舞弊事件和曾国藩的7次科举,也侧面透露着中国古代的科举一个事实,那就是:难!严!
然而,年年都有人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铤而走险的作弊
“作弊的后果”是什么?
最表层,是被当时抓获后的物理惩处,甚至是纵使侥幸逃脱后的东窗事发。
集权统治时代,罪与罚都十分严苛凌厉。为保证最大程度的管治效果,对“惩”的重视甚至比防还重。并且,随着中央集权高压统治加强,同一行为的惩罚力度往往只会越来越高。
比如,在进入考场之前的搜身阶段,一旦被查出夹带,宋代只不过驱逐出场并取消下一年的考试资格,明代则是杖责,严重的还会发配边疆充军。
对考官的配合作弊,惩罚也十分严厉。唐高宗龙朔三年,主考官董思恭接受考生的贿赂后泄露了进士策问试题。后来东窗事发,三司会审初判朝堂斩决,后因董思恭临刑前告发别人,被免死,流放岭南。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清雍正元年的科考试题被皇三子弘时泄露出去,不仅公然大卖,还拉拢考官张廷璐,后者甚至趁机夹带了七名考生。明目张胆如此的舞弊案最终暴露,考官张廷璐最终被菜市口斩首处决。
对作弊惩罚的严苛,对应的是深层次的“后果”,作弊对其他考生、社会风气、乃至精神层面的伤害。
投射当下,教育和考试公平性的破坏,带来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是对更多将未来希望寄予高考的下一代的精神腐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