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众的热情逐渐消退,欺诈的本质被揭露,那些曾经在全国范围内风靡一时的虚假热潮,如钻石、虫草、藏獒等,如今即便价格低至“白菜价”,也无人问津。
从“天价”到“白菜价”,在这个充满诱惑与机会的时代,总有一些物品会突然爆红,仿佛一夜之间就成为了众人追捧的热门商品。
但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清楚,某些所谓的“珍贵物品”,其实只是被人为炒作起来的“骗局”。
钻石:被精心设计的“永恒骗局”
十多年前,钻石曾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硬通货”。
商家将钻石与“永恒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电视广告、商场海报不断宣传“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理念,渐渐地让“结婚必须购买钻戒”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观念。
当时,年轻情侣结婚时,即使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也会尽力筹措资金购买一枚钻戒,认为没有钻戒的婚礼是不完整的。
那时的钻石价格高得离谱,一克拉的天然钻石可以卖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普通工薪阶层需要多年储蓄才能负担得起。
人们普遍认为钻石稀有且具有保值功能,购买不仅是象征爱情,更可作为“传家宝”。
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稀有”只是商家人为制造的假象。
事实上,全球范围内钻石矿分布广泛,南非、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都有大量产出,供应量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只是早期商家联手垄断货源,通过控制市场投放量来抬高价格。
更令人意外的是,随着人工合成钻石技术的成熟,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与天然钻石几乎无差别的合成钻,价格却只有天然钻的十分之一。
近几年,钻石的“神话”彻底破灭。
在电商平台上,几百元、上千元的钻石饰品随处可见,曾经售价几十万元的天然钻石,如今转手也难以卖出原价的十分之一。
除了少数具有独特设计的定制款外,普通钻戒几乎无人愿意接手。
过去街头巷尾的钻石专柜不少已经撤柜,即便打折促销,前来咨询的顾客也寥寥无几,曾经被奉为珍宝的钻石,如今即便以“白菜价”甩卖,也难以吸引消费者。
燕窝:中年女性的美容误区
七八年前,燕窝在中年女性群体中异常火爆。
商家精准抓住这一群体对衰老的恐惧和对保养的追求,将燕窝的美容功效夸大其词,声称长期食用可淡化皱纹、提亮肤色,甚至改善气色。
线上线下广告铺天盖地,短视频、朋友圈中充斥着“女人要投资自己”“吃燕窝才是精致生活”的言论。
那时燕窝价格昂贵,普通干燕窝每斤高达数千元,品质较好的甚至能卖到两三万元。
不少中年女性宁愿削减日常开支,也要定期购买燕窝食用,认为这笔支出在“变美”上是最值得的。
甚至有人将燕窝视为高端礼品赠送亲友,认为送出这样的礼物更有面子。
但实际上,燕窝的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质,与鸡蛋、牛奶的营养价值相差无几,所谓的“美容养颜”效果,大多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作用。
而且市场上曾出现大量问题燕窝,有的使用劣质原料加工,有的甚至是人工合成的,花高价买到的根本不是真正的燕窝。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燕窝认知的不断提升,购买者逐渐减少,价格也持续下跌。
如今普通干燕窝每斤仅需数千元,有些散装燕窝几百元即可购得,但即便降价,也难以吸引大量购买者。
以往遍布街头的燕窝专卖店有不少已经关门,电商平台上的销量也大不如前,曾经被誉为“美容圣品”的燕窝,如今彻底失去了热度。
邮票:老年人养老资金的陷阱
二三十年前,邮票市场一度异常火爆,许多人纷纷涌入,认为收藏邮票可以赚取丰厚利润。
当时邮票市场看似繁荣,各种珍稀邮票价格不断上涨,今天一张普通邮票售价几百元,几天后便能飙升至上千元,不明真相的人误以为找到了“致富捷径”。
但很少有人察觉,这表面的繁荣背后隐藏着一双操控市场的黑手。
当时市面上涌现出大量邮票交易市场和中介平台,他们频繁在报纸、广播中宣传“邮票是稀缺资源,越收藏越值钱”。
还列举各种“成功案例”,声称有人早年购入的邮票几年内便增值十几倍。
这些话专门针对老年人群体,利用他们希望为养老储备资金又害怕风险的心理,不断灌输“邮票稳赚不赔,是养老的最佳选择”。
实际上,这完全是犯罪分子精心设计的套路。
他们先联手大量收购某类邮票,制造“稀缺”的假象,再通过虚假交易恶意推高价格。
当价格被炒至高位时,再将手中的邮票以天价卖给老年人,随后彻底退出市场,留下一堆毫无价值的邮票。
许多老人深信不疑,动用毕生积蓄甚至变卖房产购买邮票,期望未来能增值养老。
然而当他们试图变现时才发现,那些曾被吹捧为“天价珍品”的邮票,根本无人接手,有些邮票贩子甚至表示“这东西连一张纸都不如,白送都不要”。
如今再看当年炒得火热的邮票,大多被遗忘在老人的抽屉里积灰,即便拿到市场上低价抛售,也鲜有人问津。
曾经被奉为珍宝的邮票收藏,最终成为让无数老人养老资金化为泡影的骗局。
球鞋:几万元“限量版”的闹剧
前几年,球鞋炒作异常火爆,一双普通运动鞋被炒至数万元,令人难以理解。
这股风潮的起点,源于明星效应的推动。
许多品牌邀请体育明星代言,甚至推出明星签名款,原本原价几百元、最多几千元的球鞋,只要印上明星签名,价格便瞬间翻涨数十倍。
商家还特别喜欢利用“限量”作为卖点,故意仅生产几十双或几百双,每双都附带唯一编号,宣称“错过不再有”。
不少年轻人认为抢购限量版球鞋等于赚钱,哪怕超出自身承受能力,也愿意节衣缩食或借钱购买。
当时,限量版球鞋被视为“硬通货”,买来后根本舍不得穿,而是放在家中作为收藏品,期待未来升值后卖出高价。
市场上还出现了大量球鞋交易平台,专门从事二手球鞋买卖,看起来一片繁荣。
但谁能想到,这看似赚钱的交易,很快便演变成一场悲剧。
不久之后,球鞋市场迅速冷却。
此前被炒至数万元的限量款,如今想按原价售出都十分困难。
许多人将球鞋挂在交易平台上,即便降价一半也无人问津,除非遇到真正喜爱的小众买家,才有可能出手。
那些当初花重金囤积球鞋的人,面对满屋子未穿过的球鞋,只能自认倒霉。
归根结底,“限量版”球鞋的本质只是商家制造的营销噱头。
除去明星光环和限量标签,它与普通球鞋并无本质区别。
如今再看那些曾经被奉为珍宝的天价球鞋,有些已在折扣店低价出售,有些甚至堆积在仓库中,彻底沦为无人问津的“笑话”。
参考文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