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养生,部分中老年朋友觉得,得动起来,仿佛只有汗流浃背才算健康;而另一些中老年朋友却认为,要静坐,觉得“久坐不动”才是养生之法。实际上,“过度运动”会使关节酸痛、气血耗损;“久坐不动”又会致使浑身僵硬、精神萎靡——其实,这两种方向都不对。
中医养生的关键,从来不是“非动即静”,而是“阴阳平衡”。《黄帝内经》讲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阳气主要负责温煦、推动、固摄,阴气主要负责滋润、宁静、内守,唯有阴阳和谐,身体才能维持健康状态。而“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正是调节阴阳平衡最为根本、有效的办法。
动则生阳
让阳气成为身体的“小火炉”
阳气能够为身体带来温暖与动力——推动气血运行,将营养输送至全身;温煦脏腑器官,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抵御外界寒气,防止邪气入侵。可现代人大多“久坐少动”:上班长时间坐在办公椅上,下班瘫在沙发里,周末窝在床上刷手机,所以身体里的阳气越来越少。
“阳气不足”,具体会在这些方面有所体现:手脚冰凉,哪怕夏天也不敢穿短裤;精神萎靡,总感觉没力气;容易生病,一到换季就感冒;大便稀溏,吃点凉的就拉肚子。这时候,“动”就是“补阳药”。
不过,“动以生阳”并非一开始就“盲目运动”,关键在于“适度”以及“选对方式”。比如春天适宜散步、踏青,顺应“春生”之气,唤醒沉睡的阳气;夏天适宜游泳、慢跑,借助“夏长”之力,让阳气充分舒展;秋天适宜登山、做做中华通络操,在“秋收”的节奏里,让阳气平稳运行;冬天适宜快走、跳绳,避免“冬藏”时阳气过度耗散。
要知道,运动生阳,也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平时不运动的人,别突然进行高强度跑步,不然容易伤筋动骨;运动后别立刻吹空调、喝冰水,以防刚生发的阳气被寒气“浇灭”。真正的“动”,是让身体微微出汗、气血通畅,而不是累到气喘吁吁、精疲力尽——就如同给“小火炉”添柴,慢慢添,火才能烧得持久、稳定。
静则生阴
让阴气成为身体的“清泉”
倘若说阳气如同身体的“小火炉”,那么阴气便好似身体的“清泉”——能够滋润脏腑,使器官保持水润;可宁静心神,让情绪平稳安定;还能收敛阳气,避免阳气过度耗散。
然而当下的人们,多数都难以沉静下来:白天被工作、生活里的诸多琐事填得满满当当,大脑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到了晚上就刷手机、看剧,精神持续处在兴奋当中,致使心神难以安宁。
长期处于这种难以沉静的状态,阴气就会像即将干涸的清泉那样,变得越来越少。阴虚通常会伴有如下一些表现:口干舌燥,即便喝再多水也没什么效果;失眠多梦,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手心脚心发热,心里老是感觉‘燥得慌’;皮肤干燥,容易出现皱纹、脱皮之类的情况。在这种时候,‘静’就是极为不错的‘滋阴方’。
‘静以生阴’并非是‘一动不动’的状态,而是‘身静’和‘心静’相结合。可以选择‘静坐’: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盘腿坐下,闭上眼睛,让身体放松下来,不要刻意去思索任何事情;也可以在睡前进行‘静卧’:躺在床上,四肢自然伸展,做几次深呼吸,使身体和大脑渐渐平静下来。
并且‘心静’相较于‘身静’更为重要。比如在走路时,放慢脚步,留意路边的花草树木,不必着急赶路;碰到烦心事时,先停下脚步,告诫自己‘别慌,慢慢来’,不被情绪所左右。这就好比给‘清泉’蓄水,只有减少消耗,水才能慢慢积存起来,进而滋养全身。
阴阳平衡
找到属于自己的‘动静节奏’
真正的养生,是依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找到动与静的平衡。
比如上班族,白天久坐不动,阳气不足,下班后可以做一套中华通络操、快走30分钟等;但晚上10点后,就应当减少活动,看看书,让心神安静下来,滋养阴气。再比如中老年人,身体机能有所下降,不适合剧烈运动,适合做中华通络操这类‘慢运动’;同时,每天多留些时间静坐、晒太阳,让阴气得到补充。
就如同大自然的规律:白天太阳出来,万物都动起来,这就是‘动而生阳’;晚上月亮出来,万物都歇着,这就是‘静而生阴’。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顺着这个规律来,找到自己的‘动静节奏’,阳气够暖,阴气够润,身子自然就硬朗了。
现在不少中老年人养生,总是爱跟风:别人跳广场舞,自己也跟着跳,不管膝盖疼不疼;别人买保健品,自己也跟着买,不管有没有用。其实养生哪有那么复杂?不过就是‘动一动生阳,静一静养阴’,让阴阳平衡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