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新学期伊始
深圳教育领域接连迎来重大政策调整
继引发热议的“随机分班”之后
“严禁额外教辅书进校园”
再一次成为家长群中的焦点话题
不少家长纷纷表达忧虑
“练习册不能带进学校了?”
“老师以后不改作业了?”
一时间
各类声音在社交平台不断传播、发酵。
但政策真如许多家长所想的那样“一刀切”吗?
是否存在误读?
该规定的背景与真实内容到底是什么?
一起来看
开学没发教辅书
深圳家长慌了
8月31日,深圳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发帖称:孩子这学期只有7本课本和2本英语作业本,比之前少了好几本书,知能练习也没有了。
这一幕在深圳中小学同步上演。2025年秋季学期起,深圳禁止学校额外征订教辅及试卷,教师不得推荐、批改或讲解校外教辅,学生自行购买的教辅也不得带入校园。
政策出台后,深圳家长群体反应强烈。学业质量如何保障成为首要担忧。“学习一粒沙,考试撒哈拉。”很多家长表示,要想有好成绩,只能卷校外。
对缺乏辅导能力的家庭而言,焦虑尤为明显。不少家长表示,以前可以依靠学校老师的指导和统一讲解,现在完全要靠自己了,一二年级还能辅导,高年级家长也有心无力。
有的家庭花钱请一对一私教,有的家庭只能靠孩子自己努力,导致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由此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也成为家长的担忧。
别被网络节奏带偏!
深圳教辅新政的三大误区澄清
家长的担忧不无道理,但事实上,研读广东省及深圳的官方文件会发现,会发现很多家长被网上的节奏带偏了。
误区1:没发知能训练= 没有统一教辅?
真相:各学段免费教辅已统筹安排
曾经熟悉的知能训练突然不发了,给家长造成一种错觉:以后都没有统一的教辅资料了。
我们先来看广东省教育厅于今年7月印发的《广东省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中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第二条“推进教辅材料分类管理制度”明确表示:
- 小学阶段由教育部门免费提供。省级层面统筹编写审核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同步练习线上学习资源,供全省教师免费试用。省编写引发寒暑假作业,纳入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范围,学生免费试用。
- 初中阶段加强教辅评议选用推进工作。省继续开展教辅材料教辅材料评议工作,发布评议目录,包括语、数、英、道法、历、地、物、化、生9科的同步练习册、寒暑假作业和毕业年级考试辅导类3类教辅材料。其中包括2个版本,供学校自行选择。
- 高中阶段实行自主审核选用机制。由各校自主选择适合本校学情的教辅材料,包括语、数、英、政、历、地、物、化、生9科的同步练习册和毕业年级考试辅导类教辅材料。
文件明确区分了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不同地区和学校需求,各学段都有相应的教辅书,有同步练习、有寒暑假作业,毕业班还有考试辅导类教辅材料。
事实上,各学段该有的学习资料,教育部门已经统一编审、免费提供了。今天,深圳教育官微发布《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发放教辅材料的说明》,明确将于9月5日起陆续发放免费教辅书。因此,大家千万不要产生以后没有统一的资料,只能家长自己乱买的误区。
误区2:“老师不批改作业了”?
真相:不批改的是“校外教辅”
关于“教师不批改作业”的误解,属于断章取义,以讹传讹。
不管是文件通知还是网上的聊天截图,针对的始终是违规购买的教辅资料。
政策明确的是不批改“校外教辅”作业,对于教材配套练习和课堂教学中产生的作业、以及教育部门免费提供的教辅资料,老师肯定会批改、讲评。
误区3:统编教辅与教学、考试脱节?
真相:“教基础+考能力”是规律
网上有人表示,编教材的是一批专家,上课是一批老师,中高考命题的是另一批老师。三拨人能不能统一频道?避免最终出现“教的是和面,作业是擀面条,而考试是做包子、饺子、披萨”。
“教的是和面,作业是擀面条,而考试是做包子、饺子、披萨”,大事君认为完全没有问题,“教和面、考做包子” 是合理递进,而非对立,要是教什么就考什么,学生的能力怎么提高?
现实中,三拨人并不是毫无交集。教材编写、教学实践、命题环节存在明确的协同机制。比如,广州市教育局已组建由课程专家、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构成的选用指导委员会,负责统筹教材与教辅的适配性评估。并且要求各学科组人数不少于7人且半数以上为在职教师,确保决策贴近教学实际。
教材提供基础食材(知识),教学教会基本技法(技能),考试考查综合创作(能力)—— 这不是“频道不统一”,而是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
教辅材料无序泛滥
国家早就准备出手了
深圳教辅新政并非 “临时决定”,而是国家及广东省长期规范教辅市场、减轻学生负担的延续。从 2015 年至今,相关政策逐步细化,脉络清晰:
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凡评议推荐的教辅材料应控制内容容量,避免增加学生负担。
2019年,广东省教育厅、省新闻出版局、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按照“公开规范、分层评选、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自愿选用、减轻负担”的原则,实行“三限”(限品种、限数量、限价格)和“一教一辅”的办法,加强对中小学教辅材料的监管。
今年5月,教育部启动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明确提出深化整治中小学利用征订教辅谋利等侵害学生及家长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通知提出了16条负面清单,包括严禁违反规定频繁组织考试、加重学生学业负担。
今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广东省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中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管理的通知》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25年广东省初中教辅材料评议推荐目录的通知》,暑假期间,广东省各市积极进行初中阶段教辅资料(含同步练习册、寒暑假作业、毕业考试辅导类)评议与选用工作。
其实,该政策的出台背景源于长期以来教辅材料的无序泛滥。过去,部分学校存在过度依赖课外习题集的现象,导致学生书包越来越重、家庭经济压力增大,甚至滋生变相收费等问题。一些学校通过家委会等渠道变相强制学生购买教辅材料,使得家长不得不为高昂费用买单。
此外,大量重复性练习不仅挤占了学生的休息时间,还可能影响正常课堂教学秩序。 对此,广东省教育厅通过建立评议推荐机制进行源头管控。 据公开信息显示,《2025年广东省初中教辅材料评议推荐目录》需经历资质审核、学科专家组评议及委员会审议等多重程序才能入选,且封面严禁标注“义务教育教材”等误导性字样,并严格限制商业广告植入。
在深圳的具体执行层面,新规展现出更强的刚性约束力。除明确禁止校外教辅流通外,政策还细化了监督条款:一旦发现班级内有超过三分之一学生使用同一种非指定教辅,涉事教师将被追责。这种量化标准的设计,既便于操作核查,也凸显了教育主管部门整肃乱象的决心。
政策落地过程中难免遇到现实挑战。部分家长担忧单一渠道能否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尤其是成绩拔尖的学生是否失去拓展训练的机会。新规的核心在于破除“题海战术”依赖症,倒逼学校优化作业设计。
对于家长而言,与其焦虑于少做了哪本练习册,不如关注孩子在校的真实参与度与学习方法改进情况。毕竟,真正的竞争从来不止于纸面分数,而在于持续的学习动力与自主探究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