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志愿军首批部队开赴朝鲜前线,以四野13兵团为骨干。在彭总以下,志司设置了三位副司令员,按排名顺序依次为邓华、洪学智和韩先楚。准确地说,是三位“中方副司令”:为团结朝鲜人民军实现协同作战,朝方的朴一禹将军,也挂职志愿军副司令员。
中方最早的3位副司令,后来都被评为开国上将,其中韩先楚的名气尤为突出,他生涯中的著名战例较多,后来长期担任大军区司令员要职,受到军民敬仰。但抗美援朝初期,韩先楚只是志愿军“第三副司令”,排在邓华和洪学智的后面,这是为什么呢?
志司核心指挥层的组成方式,演变比较复杂。东北边防军、也就是志愿军的前身,确定以四野第13兵团为主体,边防军组建之前,该兵团时任司令员为黄永胜。如果不调整领导架构,战争爆发后,黄永胜才是理所当然的志司第一副司令。
但相比于特点鲜明的黄永胜,军委领导更倾向于任用15兵团的邓华。因为彭总是十分强势、经验丰富的军事统帅,志司更强调副手的辅佐职能,跟彭总配合好才是要务,邓华比黄永胜要更全面些。于是1950年7月份,邓华和黄永胜对换了职务,黄永胜改任15兵团司令员、留在国内工作,邓华去东北,执掌将来可能入朝的13兵团。
对换时不仅换了主将,连兵团副司令等主要干部也换了,原本洪学智是四野15兵团第一副司令,他跟着邓华一起到了13兵团。那韩先楚又是怎么回事呢?
他本来既不隶属15兵团、也不隶属13兵团,而是第12兵团的副司令员。有人说不久前海南战役,邓华不是还直接领导过韩先楚么?那是因为攻岛部队,由12和15兵团各抽一个军组成,主要将领中邓华职级最高,负责进行统一领导;但在正式的组织架构上,韩先楚不算邓华的直接下属,他其实是12兵团司令萧劲光的副手。
抗美援朝前,韩先楚无法继续当12兵团副司令了:就跟刘亚楼的14兵团一样,12兵团干部们,被抽调组建海军机关,萧劲光是海军司令员。当时韩先楚有两个选择,可以去15兵团担任副司令、也可以去13兵团。作为著名的“好战分子”,韩先楚怎么可能不选入朝队伍?他想继续打大仗,所以没怎么犹豫,就去当了13兵团副司令员。
在兵团主要领导中,韩先楚是最后到职的,自然“抢”不了邓华和洪学智的位置。四野时期,邓华早就是兵团正职干部了,就资历和地位而言,当时的韩先楚还挑战不了;而洪学智的战功,说实话不比韩先楚多,两人的过往资历差别也不大,都带过四野的王牌军。
然而洪学智来13兵团之前,已经担任了15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兵团参谋长,韩先楚仅仅是12兵团的第二副司令,职务上多少还是不太一样。究其原因,第12兵团有一个老资格的将领陈伯钧,韩先楚早期履历跟他差距较大。没有办法,只能当第二副司令了,陈伯钧是第一副司令员。
来到13兵团后,无论从先来后到的角度、还是此前在其他兵团的任职情况,韩先楚都处于劣势,所以洪学智成为兵团第一副司令,韩先楚只是第二副司令。志司正式建立后,领导干部的排序自然下移,邓华出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洪学智、韩先楚位居邓华之后。
就发挥的实际作用而言,也基本体现了这个顺序。邓华在朝鲜时对彭总帮助很大,抗美援朝经历也是邓华的生涯高光期;洪学智有明确分工,主抓后勤并且干得十分出色,确保了志愿军长期与联合国军相持,功绩显著;韩先楚则没有前两人那么明确的定位,往往是哪场战役有需要,就把他顶上去。他也是三人之中最早离开前线的,1953年初因病回国治疗休养。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