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22万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已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然而这仅是开始——从明年起直至2040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连续14年保持在1500万以上,到2042年才回落至1200万。这一持续近二十年的“就业海啸”与经济周期下行叠加,正在并将继续深刻重塑我国的升学选择、专业布局与职业路径。面对这场结构性就业挑战,我们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将“出国就业与勤工俭学”纳入解决问题的战略工具箱。学子和家长也要将出国就业作为就业储备的重要选项。
.持续高位的毕业生供给与有限岗位需求之间的鸿沟不断扩大,单纯依靠国内市场消化已面临极限。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企业招聘需求收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竞争白热化,“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现象日益突出。这种压力正反向传导至高等教育阶段:考研考博竞争惨烈,专业选择愈发功利化,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被放大。教育系统与就业市场之间亟需建立新的平衡机制
在此背景下,系统推动“出国就业”与“出国勤工俭学”双轨并行,可作为缓解国内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政府部门可牵头与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存在劳动力缺口的国家建立专项就业通道,为毕业生搭建海外就业服务平台,提供针对性语言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支持。这些国家不仅急需医疗护理、工程技术、IT等专业人才,也在餐饮、旅游、农业等领域存在基础劳动力缺口。另一方面,鼓励毕业生通过“勤工俭学”方式赴海外过渡——半工半读模式既可积累国际经验,又能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为长期职业发展增加筹码。学生、家长也要全面系统的了解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真实的教育和就业状况。
.有超前思维和视野的上海早已先人一步,疫情期间至今已有30多万出国到韩国、日本就业。重庆市政府和澳大利亚也在推动友好城市的就业和勤工俭学的互动
推动毕业生走向国际就业市场,不仅能够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更能够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这些人才在未来回国后,将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政府需要完善海外就业保障体系,健全劳动权益保护机制;高校需将国际就业能力培养纳入课程体系;社会应当破除“留在国内才是最好选择”的传统观念,认识到全球流动已是当代职业发展的新常态。
面对持续十余年的就业高压期,我们既需要国内经济的持续复苏和产业升级,也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开拓国际就业新边疆。当1500万毕业生浪潮年复一年地涌来,唯有双向突破、内外并举,才能将就业压力转化为人才国际竞争的机遇,帮助年轻一代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实现自我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