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释玄斋第七代传人 罗李华
象山隧道总长不过209米,若直接将山体挖除,使象山两端的三环路贯通直连,不仅可大幅降低工程成本,更能显著提升工程效率。然而,决策者却舍易求难,毅然选择隧穿山腹——这看似违背常理的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深意?难道仅仅是为了规避开挖之劳?还是说,在这短短的二百米山体之中,隐藏着关乎福州千年城脉的守护密码?
![]()
一、一场现代工程与古老风水的对话
闽都福州,三山鼎峙,二塔耸峙,一江环流,其形胜之佳,历来为堪舆家所赞叹。昔晋代郭璞迁城,便依“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之格局奠此千年基业。而今,当现代化的铁轨与道路欲穿山越岭时,在象山这个看似平常的丘峦前,工程师们却选择了一条非常之路——宁耗巨资凿209米隧道,亦不贪图省力直接挖开山体(断龙脉)。此间玄机,远非经济账目所能涵盖,实乃一场现代工程智慧与古老风水哲学的深度对话。
《葬书》有云:“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山体乃地气凝聚之外显,任意凿断,犹若斩断人之经脉。象山虽小,却是福州北部莲花峰来龙之重要“护砂”,如同青龙白虎,护卫主龙行止有度。若贪一时之便,直接掘开,便犯风水大忌——“凿伤龙脉”。《地理人子须知》中痛陈:“凿山泄气,犹破人之元气,地脉既伤,灾殃立至。”故而,选择隧道,实为“潜龙过峡”之妙法,使交通之“动气”潜行于地下,而不伤地表龙脉之“静气”,乃古人“两害相权取其轻”智慧之现代映照。
![]()
二、象山在福州风水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欲解象山隧道之玄妙,须先明福州全局之风水。福州盆地乃典型“四神相应”格局:北峰(莲花峰)为玄武来龙,鼓山为青龙,旗山为白虎,五虎山为案山,闽江水如玉带环腰。此格局之精妙,在于“藏风聚气”,使地气融聚而不散,民生富庶而文脉绵长。
清人董天工在《闽都记》中盛赞:“环峰叠嶂,结聚于会城,灵秀所钟,人文蔚起。”象山正处于北龙南下的关键节点,如同龙身行进中的一节脊椎,虽不最高,却关乎气脉之连贯。若于此断然开挖,非但象山本身气散,更恐殃及整体龙脉之完整性,导致“气泄则势衰”之后果。正如《宅经》所言:“地之美者,则神灵安,子孙昌盛。”保象山之完整,即是保福州之地灵人杰。
故而,当年决策者舍易求难,表面上是工程选择,深层里实为对城市千年文脉的敬畏与守护。此举与历代先贤保护“三山”之理念一脉相承,彰显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在现代城市治理中的深远影响。
![]()
三、重修前后:风水气场的嬗变与升华
象山隧道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城市发展,其经历了从旧隧到新隧的扩容重生。这一过程,在风水上绝非简单的物理扩张,而是一次气场的重大调整与优化。
旧隧道时期,犹如“细管通巨流”。有限的车道面对汹涌的车流,形成风水上的“气滞”之局。《管氏地理指蒙》有言:“气囿则病,气舒则泰。”隧道拥堵不仅导致交通不畅,更在能量层面造成秽气积聚,影响周边气场清宁。车流属“动水”,宜流畅忌淤塞,塞则成煞,对驾驶者心绪与区域运势皆生不利影响。
重修扩容后,新隧道实现了“阔径纳清流”的转化。其风水意义有三:
其一,疏通关窍。八车道大大提升了“纳气”与“吐气”的能力,使车流这一现代“水法”得以顺畅循环,化煞为权,将原本可能形成的“滞煞”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活气”。
其二,加固地脉。现代工程的锚杆支护、混凝土衬砌,在风水视角下,恰似为龙脉穿上“金甲”,既通了隧道,又固了山体,实现了“通而更坚”的妙境。此即《鲁班经》中“动土不伤根”的至高境界。
其三,平衡五行。隧道属土中穿行,为“土”行;车辆川流不息,带来“金”行(金属)与“火”行(动力)。扩建后,通行效率提升,减少了拥堵带来的“火金相战”(急躁摩擦),使土、金、火三相得以更和谐共处,周边环境气场更趋稳定。
![]()
四、以古鉴今:典籍中的智慧映照
回望历史,古人对山川的敬畏随处可见。《周礼·地官》明确规定:“凡穿地于山陵,则禁令于守。”强调动土需遵时序、守禁忌。唐代杨筠松在《疑龙经》中谆谆告诫:“纵然已识龙去住,更须防护峡中过。”意指即便认识龙脉走向,在其过峡处(如象山之位)也须格外防护,不可轻动。
福州古人更是身体力行。于山、乌山、屏山“三山”之所以千百年来未被房地产开发所蚕食,正是源于这种深植于文化的风水观。明代福州知府江大锐曾在《保护三山示》中下令:“三山为会城钟秀之所,严禁凿石掘土,违者重惩。”此令与今日保护象山之意,跨越时空而精神相通。
五、结语:现代都市的古典灵魂
象山隧道,长仅二百米,却是解读福州这座城市独特灵魂的一把钥匙。它无声地宣告:现代化不是对传统的粗暴取代,而是与古典智慧的创造性融合。选择修隧道而非挖断山脉,是现代福州人对郭璞迁城智慧的回响,对《葬经》“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的实践,更是对“天人合一”这一至高境界的当代诠释。
正如《易经》所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象山隧道的故事,超越了工程学范畴,成为一本人文与地理、古代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生动教材。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生态的,更是文化的、风水的——那是一种对土地深沉的敬畏,对脉络细致的呵护,以及对未来负责任的远见。
在这条隧道中穿行的,不仅是南来北往的车辆,更是一座城市千年不变的脉动与呼吸。龙脊潜行,地灵永驻,这便是福州给世人的风水启示。
作者:释玄斋第七代传人罗李华撰于乙巳年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