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到世界,一个又一个“第一”在哈工大诞生,在浩瀚的历史画卷上,留下哈工大的印记。
——女同事说
点赞、推荐,顺便★标俺们
四舍五入做新东方精神股东!
暑假的尾声悄然到来
新的学期,就在学校的铃声中
热热闹闹地开场了
新东方在此祝愿每一位同学:
雄赳赳气昂昂,争做祖国小太阳!
好了,正文开始——
一眨眼到了9月,万众瞩目的九三阅兵进入了最后倒计时。
图源:微博@央视军事
据悉我军新一代武器装备将在阅兵中集中亮相。武器装备数量多,初次亮相占比高,是这次阅兵的重要特点之一。
九三阅兵,不仅是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盛大阅兵仪式,也是我们向世界的正式通报:
一个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自信开放的中国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而铭记历史,我们从未忘记,我们一直传承不屈与抗争的精神,一直永葆奋勇向前的状态。
犹记十年前,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由哈工大学子参与研发的东风26导弹发射车首次公开亮相、一展中国军事力量风采;
图源:微博@央视网选
今年九三阅兵,该校参与研制的某型固体运载火箭技术转化而来的战略导弹和其热防护材料突破,更是凸显我军新锐装备的强大。
可以说,哈工大作为“国防七子”之一,撑起了中国国防的半边天。而守护山河永固岁月常安,从哈工大的校史里,就可见一斑。
1931年“九一八”后,学校被日伪接管,却成为了地下党斗争的阵地;1932到1945年间,校内党支部20多次组织抗日宣传,师生借“学生剧团”传情报、搞募捐,11名师生因此牺牲,“哈工大七君子”的名字至今闪光;1945年8月15日,哈工大地下党率先在哈尔滨升起五星红旗。
现如今,哈工大学子们传承着先辈们的精神,在科研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从战火堡垒到国防摇篮,哈工大与祖国发展的关联,从来不是象征,而是用鲜血与力量写就的共鸣。
01
千里跨越,百年薪火
冰城夏都,黄海之滨,南国鹏城,扎根于东北的黑土地,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校三区,由北至南跨越22个纬度,校区之间需要借助高铁等现代交通工具才能互通,可谓是跨越千里。
不仅如此,哈工大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史,以铁路建筑和电气机械工程起家的她走过岁月长河,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底蕴。
1920年6月7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成立,同年,我国第一所航天学院于6月9号在哈工大正式建立,哈工大百年历史由此拉开帷幕。
新中国成立后,哈工大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
1954年,哈工大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在五十年代以“工程师的摇篮”的美名享誉全国。
而事实上,哈工大当时所遭受的困境却比这些所取得的耀眼荣誉要震撼人心得多。
当时的哈工大资源匮乏,甚至由于教学楼稀缺,被称为“马路大学”,仅有的交通工具是马拉板车。
并且,早期的哈工大师资力量极度缺乏,仅有的140多位教师之中,除了20个中国教师,其余大部分都是苏联人。
一所大学没有大师,堪比没有了灵魂,其存在的根基都可能被动摇。就在这十万火急的关头,哈工大历史上著名的“八百壮士”出现了。
20世纪50年代,新调入哈工大物理教研室的25名青年教师
1953年,800多名青年师生从全国各地搭乘着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向哈工大奔赴而来。
这群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中长大的青年人来到这里,只为了一件事:教书育人,振兴中国。
作为学校专门培养的师资力量,他们白天跟着苏联专家学习,晚上将所学知识化为己用,为本科生备课。
还自发组织了翻译、编写教材等重要工作,堪称以血肉之躯、凡人之力比肩最高效的机器运转,而驱动他们的巨大能量,则来源于他们心底一句“祖国需要我”,简简单单,却能让人热血沸腾。
就这样,这群平均年龄仅27.5岁的青年人们怀揣着一颗炽热的报国之心,在祖国建设最困难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深深扎根在哈工大这块在当时尚显贫瘠的土地上。
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逐渐撤回专家后,哈工大的“八百壮士”就此承担起了哈工大全部的教学与科研任务。
并且在短时间内奇迹般地培养出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工程师摇篮”之名从来货真价实。
在哈工大日渐辉煌的发展轨迹中,“一寸丹心惟报国”从来都不是口号,而是一句镌刻于哈工大人灵魂深处的无悔承诺。
我国第一代核武器型号总设计师俞大光院士,在重重困难之下从未放弃研究,其研发的核弹引爆系统“点燃”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震撼世界的蘑菇云后,他为中国早期核弹引爆控制系统与遥测系统奠定了重要的发展基础。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改革先锋”孙家栋院士,作为总设计师亲历了“东方红一号”“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开拓先锋,保驾护航。
他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朴素直白,掷地有声。
短短八个字,他用长长的一生去践行。
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刘永坦院士,用数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培养了大批科技英才。
已至耄耋之年的他如今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为筑起“海防长城”贡献力量。
“中国核潜艇之父”、著名的核动力专家彭士禄院士,历经磨难,初心不改,从核潜艇到核电站,他奉献毕生心血,书写由“核动力驱动”的传奇人生。
多年来,哈工大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工业精英,其中包括124位两院院士、450余位航天国防总部工作者。
航天员杨利伟曾在学校演讲时说过:“在我工作的周围有近40%的人是哈工大毕业生”。哈工大的人才培养能力可见一斑。
正是有了这些毕生奉献的伟大前辈们,哈工大才能拥有同时成为中国脊梁C9之一、国防七子之一的强悍实力基础。
02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当然,前人的光辉之路,必定要后继有人,方能长久。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精气神,在此学习的学生也会自然地带上校训的烙印。
而哈工大的校训则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这句由校长李昌最先提出的简明严谨的校训,长久以来被哈工大深刻贯彻着,切切实实地成为了哈工大的精神灵魂。
对于如今正在哈工大就读的学子们来说,这句简洁有力的校训可是颇具威力。
毕竟如今大一新生们还在军训时期,就有例行观看周玉校长采访的经典保留节目。
周玉校长如是说道:
“过程淘汰啊,
你有的坚持不到毕业,
一年不行,
几门不及格留级,
留级再不及格退学,
能坚持到最后的就都是精品。”
已经受过熏陶的学长学姐们将其简称为《过程淘汰》,并且因为校长的发言内容严肃中带着几分诙谐,新生们第一反应往往是乐作一团,纷纷调侃校长“是个狠人”,本段文字甚至隐隐有成为哈工大“圣经”的趋势。
然而,在逐渐开始的大学生活中,学生们必然会亲身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言出必行,贯彻校风。
因为校长说的这些话,都!是!真!的!部分学科重修率甚至能达到60%,根本不存在老师海底捞这回事。
甚至学生们还因此将校训衍生出了新版本:“规格严格,不让及格;功夫到家,不让回家。”背后多少辛酸泪,尽在其中。
不过,也正是因为哈工大多年来一以贯之的严谨治学态度,让其本身在国防工业到近年火热的AI领域,都卓有成就,荣光万丈。
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
中国第一部新体制雷达;
中国最大空间环境模拟器KM6工程;
中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
中国第一颗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
世界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
太空第55838号小行星因哈工大的科研贡献被命名为“哈工大星”;
一个个“第一”、“首次”,一项项荣誉、表彰,这些在世界各个科技领域所不断达成的突破,正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最好诠释,展现着属于哈工大人的最美风采。
03
硬核浪漫,手可摘星
理工科的浪漫到底能有多硬核?这个问题交给哈工大来回答,可以说是满分预定了。
庆祝亲爱的母校成立百年,哈工大直接上无人机表演,彼时刷爆热搜的盛况吸引了无数莘莘学子为之赞叹,直到今天来看依旧排面十足。
花式图案表白展示,满天星河浪漫无限。这是献给哈工大最深沉的爱,以学子的双手操纵排列,亲爱的母校所教会我的点点滴滴,由它们替我说。
拍摄月亮照片?哈工大直接上卫星摄像头。由哈工大研制发射成功的卫星如今已达36颗之多,而地月合影却仍然是件新鲜事。
通过与地球上其他地区的天文爱好者合作,哈工大学子使用“龙江二号”成功拍摄的这张地月合影无比清晰,英国《独立报》报道中称“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棒的地球和月球合影”。
这张地月同框的拜年照也在不久之后登上了《科学》杂志,足可见其美丽画面之外的天文价值。
学校地处东北冬天风雪大?上个早八课如同远征军?哈工大直接给你叠上科技buff。
图源:微博@哈尔滨校园
为提升师生校园生活的便捷度、舒适度和校园活力,学校启动了校园暖廊系统建设。
这一设计不光科技感十足,而且可以称得上是无比暖心了。
实际上,这个校园空间暖廊系统是集连廊、暖廊、学生活动空间、文化展示、架空电缆通道于一体的校园服务设施,将连接各类日常出入的校园建筑,能够有效的缓解极端天气对校园生活的影响,并成为校园文化的新地标。
有校如此,还有何求?
甚至,哈工大还能给你办一场前所未有的婚礼?
在校领导的关怀中,在导师亲朋的见证下,哈尔滨工业大学为116对博士生举行集体婚礼,116对新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不说别的,这规模肯定是前所未有了。
图源:微博@人民网
学业与爱情皆在此处圆满,关于青春的记忆里,哈工大也将永远不可或缺。
除此之外,作为北方院校,冬日白雪下的哈工大必定是热闹非凡。
滑雪、滑冰、冰壶、冰爬犁、打雪仗……每年雪花落下,一场别开生面的盛大雪仗就会自动打响。
更有独特的校园冰雪节,处处晶莹剔透的冰雕展览比起逛灯会更具特色,热闹不减。
图源:小红书@小李不延毕
以上这还只是哈工大的浪漫一角,这所百年名校就是有底气让你玩得起浪漫,又硬核得令人拜服。
也许,这正是哈工大的魅力所在。
立足国防,服务航天,长于工程,哈工大以百年来的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培养出了大量具有真才实学的工学骨干。
看似冷酷严谨的理工特质之外,是向往无垠星空的浪漫与热切;既有忠于国家的一腔热血,又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
这就是哈工大,热爱“内卷”,追求卓越。
韩杰才校长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来了,
哈工大是你的家园;
毕业了,
哈工大是你的故乡。
无论怎样往返,
你都会缱绻在,
筑造人类天地居所的路上。”
或许,这就是哈工大值得热爱的最好理由吧。
每日互动
你还知道哪些学校
在抗日战争中发挥过重要力量?
评论区告诉我~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更多好看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