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兴农先锋-生涯人物访谈团第四分队”圆满完成了为期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一改传统调研模式,将目光聚焦于在校经济学子的核心痛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竞争力提升,通过深度访谈教育行业资深招聘官,逆向解码职场真实需求,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手、前沿的“求职经验宝典”。
实践中,团队赴成都温江区对新通教育机构市场负责人代先生进行了深度访谈。本次访谈超越了泛泛而谈,直击求职招聘的核心环节,从一位资深管理者和面试官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经济学子的核心优势何在”以及“如何打造一份脱颖而出的简历”“什么样的实习才最有价值”等关键问题。
调研发现:“硬技能”是敲门砖,“经济学思维”是法宝
访谈揭示出当前就业市场的鲜明特点:能力导向愈发明确。受访的资深人士指出,对于数据分析、商业运营等热门岗位,熟练掌握SQL、Python等数据提取与处理工具已成为许多企业筛选简历的硬性门槛。这意味着,不具备此项技能的申请者可能在第一轮机筛中就已出局。
然而,工具技能仅是起点。真正让经济学子脱颖而出的,是经过系统训练形成的经济学思维范式。“无论是在评估市场活动投入产出,还是在优化预算分配时,‘成本-收益分析’、‘边际思考’已成为一种本能的决策框架,”团队成员在访谈后总结道,“这种将理论知识内化而成的思维,是解决复杂商业问题的‘法宝’,也是经济学背景学生最独特的竞争优势。”
求职经验:有价值的实习在于“深度”而非“数量”
针对同学们普遍关心的实习问题,本次调研也获得了指导性的答案。访谈表明,招聘方更看重的是求职者在实习中的主动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段能完整参与一个项目、并能用数据量化自身贡献的深度实习,其价值远高于多段‘打杂’式的经历,”团队队长杨涵同学分享道。
代先生也举例表明:“在简历和面试中,用STAR法则(情境-任务-行动-结果)清晰地讲述一个你如何发现问题并推动解决的故事,极具说服力。”
成果转化:从访谈到行动指南,赋能学子生涯规划
实践结束后,团队并未止步于一份简单的访谈提纲。他们迅速将访谈精华凝练转化,形成了详细的调研报告,内容涵盖能力地图、求职策略、面试技巧等多个方面。团队计划在新学期通过分享会、新媒体推送等形式,将这些宝贵的“求职经验”无偿分享给全院同学,旨在打破信息壁垒,帮助大家更精准地规划大学生活,提升就业竞争力。
团队指导老师、经济学院钟贝老师认为:“此次实践是一次成功的‘产教融合’探索。它让学生直接接触到市场最真实的需求,推动了他们对自我能力的审视。这份来自职场一线的反馈,对于我们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增强职业生涯教育的针对性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次实践表明,主动向外探寻职场需求,向内夯实自身能力,是应对就业挑战的关键。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的学子们正以积极的姿态,深入社会大课堂,为自己和同龄人的未来职业发展探明方向,积蓄力量。(杨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