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用一生证明
“热爱无畏”的女考古学家
来源 | 华章同人
01
1952年,郑振香成为北京大学考古系当年唯一的女生。当被问及“看到那些骨头不害怕吗”时,她坦然回答:
不怕,在我看来这些骨头和陶罐没什么区别。
考古学曾长期被视为“男性的专属领域”。19世纪,男性学者垄断了发掘、研究和荣誉,女性贡献常被历史湮没。比如英国女性埃及学家希尔达·佩特里,她与丈夫共同工作,却从未以自己的名义发表过任何成果,所有荣誉归于丈夫。
20世纪中期,德罗什踏入埃及学领域时,同行直言:
女人受不了考古现场的苦。
她回忆道:
我的任命引起轩然大波,他们认为女性不可能成为埃及学家,更无法忍受艰苦的田野工作。
但事实是,这些男性学者不愿接受女性加入他们的精英圈子。
德罗什用行动打破了偏见。从卢浮宫到阿布辛贝神庙搬迁工程,她以专业能力和坚韧意志赢得了国际声誉。
德罗什在代尔麦地那,1937年
02
多年后,德罗什在信中承认:
我当时尚未意识到,拯救神庙将是个大卫与歌利亚式的项目,也没有意识到我将会遇到无数几乎无法跨越的艰难险阻。
1960年代,埃及修建阿斯旺大坝,努比亚古迹面临灭顶之灾。德罗什奔走全球,促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努比亚行动”。当法国总统戴高乐质问“你怎敢擅自承诺”时,她犀利回应:
您号召抵抗时,也没请示维希政府!
最终,阿布辛贝神庙被切割成1100块巨石,在38℃至65℃的高温中完成迁移。工人们像“天使般温柔”地处理每块壁画碎片,甚至有人为新生儿取名“拉美西斯”——这场跨越三千年的文明接力,成为人类团结的典范。
这项历时四年的工程,成功动员50多个国家参与,创造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德罗什曾说:
一个人因为不是埃及人就对埃及古迹漠不关心,那才是真正的愚蠢。我是作为世界公民为属于全人类的瑰宝而战。
03
钟芳蓉的选择曾被贴上“天真”标签,但她与德罗什有着相同的信念:文化价值高于功利考量。正如德罗什的座右铭:
永远不要放弃你要做的事。
她多次呼吁埃及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考虑采取行动拯救古迹。多年后,德罗什回忆道:
这就像在沙漠里传教一样,有人不断地告诉我:“你这纯粹是在浪费时间。何必要这么做呢?这些甚至都不是法国的古迹。”这种话我听过很多次了。可一个人因为不是埃及人就对埃及的古迹不管不顾,那岂不是太愚蠢了吗!
她毕生倡导“古迹属于全人类”的理念,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晚年仍坚守在埃及王后谷的考古现场,直至关节炎迫使她停下脚步。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永远不要放弃你要做的事。”这句话贯穿了她传奇的一生——从被嘲笑的“天真女人”到享誉世界的埃及学家,她证明了热爱足以创造奇迹。
德罗什的故事,既是对性别偏见的突破,也是对文明传承的坚守,更展现了一个人如何为热爱奉献全部生命。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真正的热爱,无所畏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