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10日,台北新光美术馆二楼空气灼热。开槌前一小时,会场已座无虚席,来自香港、、日本及欧美各国的收藏家们紧握号牌,电话委托席铃声不绝。
当苏富比拍卖师举起宋代谢元传世孤本《桃花》时,竞价如潮水般汹涌,最终以1655万新台币落槌——超估价三倍。整整207件书画,在“定远斋”名号下100%成交,总金额飙至1.33亿新台币,创下华人艺术拍卖空前纪录。
这场代号“定远斋”的拍卖会主角,正是名震天下的“少帅”张学良。而谁曾想到,这场轰动亚洲的拍卖只是序幕,拍卖会结束后,那些未被送上拍场的核心珍藏,以及价值上亿元的资产,竟漂洋过海,被张学良亲手“打包”送给了美国。
那么,张学良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资产捐给美国?他为什么不选择留给大陆呢?
张学良的收藏之路始于一场意外。1924年秋,天津旧书店的残纸堆里,一卷污损古画吸引了他的目光。画中松枫交错,老者提篮徐行,墨色苍劲。他重金购下后经鉴定,竟是南宋李唐真迹,这次偶遇点燃了“少帅”的收藏激情。
他取斋号“定远斋”,取“安定边远”之意,与其闲章“父子节度”相呼应,暗喻张家父子主政东北的军政权威。在北平市长周大文等人指点下,张学良确立收藏方向:专注明清书画与名人手迹。这类作品价格适中,且与他研习明史的志趣相契。
此后,张学良便开始了他的收藏之路,1929年,张学良掷3万大洋购得王献之《舍内帖》,这相当于北平三十套四合院的价格,一时间震动整个收藏界。
而当张大千为华喦山水图四处筹措400大洋时,张学良以600大洋捷足先登。三十年后,张学良在机场将这幅画赠给张大千,令后者热泪盈眶。
在张学良的“不懈努力”下,定远斋珍藏元明书画成体系,如文徵明、沈周、徐渭之作,伪作比例极低,这些都彰显了张学良的鉴赏功力不俗。
然而,1931年“九一八”事变成为藏品命运的转折点。日军占领沈阳大帅府后,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将张家财物装箱运往北平,张家的家产也都进了日本人的腰包,但张学良毕竟是东北军“少帅”,在东北有很高的威望,为了避免跟张学良的关系闹得不可开交,不久后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又将张家的财产送了回来,想要卖给张学良一个面子。
晚年的张学良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仍觉得义愤填膺,张学良很清楚,日本人此举虽然看似“好意”,实则是想陷他于不忠不义之境,如果接收了日本人的“回赠”,他也将背负千古骂名,所以张学良当即怒斥了本庄繁的“回赠”:“这是羞辱!要还就还我东北山河!”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遭到了蒋介石的软禁,藏品成为张学良穿越幽禁岁月的灯塔。从1938年起,张学良被辗转软禁于湖南、贵州、台北,蒋介石特准他携带藏书与部分书画,这批文物不仅是张学良学术研究的对象,更是他与历史对话的媒介。
张学良尤其珍视明史典籍,在书页间留下密密麻麻的批注。这些亲笔眉批的明史笔记,后来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最重视的文献之一——思想痕迹比艺术品更真实地记录了他的精神世界。
1993年,92岁的张学良面临人生最后迁徙,决定定居夏威夷后,经济压力也随之而来。台北复兴路老宅已售予新加坡商人,就在张学良一筹莫展之际,侄女张闾芳带来一个大胆的提议:拍卖定远斋藏品。
张学良的反应激烈:“我张汉卿岂能卖画养老?”赵四小姐更是坚决反对,但禁不住子女们轮番劝说,而且拍卖消息也早已传遍收藏界,张学良最终长叹默许。但他划下红线:手稿、日记、信函等“生命痕迹”绝不出售——这些最终成为捐赠哥大的核心。
整个拍卖过程很顺利,207件藏品全部售出之后,拍卖总成交额达1.33亿新台币,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批藏品并非是张学良的全部珍藏,除了这些,张学良还留下了一批藏品,这是他认为无论如何都不能变卖的一批藏品。
如果要对比之前拍卖的那批藏品,张学良现存藏品的价值更高,这些藏品多是张学良多年来累积的阅读心得,以及他长期搜集史料整理出来的史籍文献,甚至还有一些与国民党政军要的亲笔信函,要论价值,每一个都足以高达上亿元。
后来张学良赴夏威夷定居,这批藏品也跟着到了夏威夷,只不过出人预料的是,这些藏品最后却被张学良无偿捐献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这是为何?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其实是张学良担心会因此掀起两岸时局的波澜:西安事变密电、蒋介石手令、周总理书信、五十年幽禁日记,以及批注累累的明史孤本。张学良夫妇的对话揭示深意:
“为什么不捐台?因为他们会歪曲事实!谁敢保证到台后会怎样?”赵一荻对哥大采访者曾直言道。
“儿孙自有儿孙福,我的东西就该由我决定归宿”当被问及是否留给后代时,赵一荻如是回应,在张学良和赵一荻看来,儿孙们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不应该为上一辈人所累。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将藏品捐献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其实也是偶然,从九十年代初抵达美国后开始,哥伦比亚大学就开始注意到了张学良,为了争取到收藏张学良文物的机会,哥伦比亚大学的档案管理员就经常找张学良口述历史工程,还承诺张学良,在2002年以前不会对外公开任何内容。
1993年冬,一场精心策划的文物转移启动。张学良夫妇突然搬离北投“朴园”,租住天母公寓。在狭小房间内,哥大团队夜以继日整理文物。万余册图书捐给东海大学后,铁箱中的机密文件与珍玩悄然飞赴纽约。
张学良的巨额资产根基,实则是其父张作霖留下的军阀遗产,从贫农到“东北王”,张作霖的财富积累堪称传奇,张作霖在位时,掌控东三省官银号,投资铁路、煤矿、纺织厂,并在鞍山制铁所等日资企业中持股,还是黑龙江150万亩地的最大地主。
不过,张学良继承父业后却志不在此。他执掌东北后倾注家财于公益:东北大学80%经费由他个人承担,还资助留法学生等教育项目。
1931年,张家在沈阳的动产估值超10亿银元,但“九一八”使一切化为乌有,最终抵美的文物与拍卖所得,不过是这个庞大财富帝国的雪泥鸿爪。
2016年,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张学良、赵一荻文献与艺术品特藏”展柜前,参观者凝视着泛黄的西安事变电报原稿,300余件书画、4000件手稿与13大箱信函,早已在异国静静诉说二十载。
也许在拍卖槌落下的那一刻,张学良就已明白:文物的漂泊,终将成为民族记忆的归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