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青葱岁月之二
上 学
我的父母都是单传,爷爷奶奶只生了我父亲一个,外公外婆没有生育,领养了宁波鄞县史家码村的一个史姓女孩,这个女孩后来成了我母亲。母亲被领养后不久,外公不幸病逝。外婆一个人带着母亲生活在上海,外婆是上海卷烟厂工人,她一边做工,一边照顾年幼的母亲,生活十分艰难。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日本鬼子占领上海,他们烧杀掠抢,欺压平民,无恶不作,母女俩天天过着担惊受怕的生活,吃尽了苦头。后来工厂停工,外婆失业,上海待不下去了,母女辗转回到当时叫做孝孺乡的伍家村,也就是现在的大佳何镇和平岙,那是外婆的娘家。 1945年,母亲虚岁17岁,嫁给了父亲。上海解放后,外婆作为老工人,重返上海卷烟厂,不久便退休回到女儿家养老,过上了安定的晚年生活, 1973年病故。
![]()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人多力量大和"光荣妈妈"的感召下,农村妇女生儿育女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再加没有节育措施,母亲与所有育龄妇女一样,孩子以每三年一个的速度出生,到1961年我出生算上,已经有7个孩子了,大哥初中,二哥高小,大姐初小,二姐三姐三哥尚未上学,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那时侯,三年自然灾害,公社大办食堂,天灾人祸,整个社会己折腾得不成样子,农村吃不饱饭的情况已经很普通了,农民吃乌糯根,吃树皮,吃野菜,只要能填饱肚子,什么都吃,很多人出现了浮肿病,个别的甚至饿死。
我出生在不该出生的年月,可谓生不逢时,父母为了全家人能填饱肚子,一天到晚不是在田洋畈干活,就是在山上寻食,没功夫照顾我,整天把我放在摇篮里。那时候,农村孩子就是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流鼻涕、生冻疮、癞痢头、烂眼睛,但比起这些孩子,我还不算邋遢,很多家长已经顾不了孩子的吃喝拉撒!生了孩子养不起孩子,能不能活下去,就看孩子的造化了。万家正对面有座山,形如虎鼻子,叫虎鼻头,山腰有一座孩儿坑,是专门埋葬夭折婴儿的坟茔,那段时间,四近方圆几个村不知道有多少饿死、病死的孩子一个个抛进孩儿坑里,成了可怜的孤魂野鬼。
![]()
听母亲说,我从小还算是比较乖巧的孩子,当年,我一个人躺在摇篮里,从来不哭不闹,饿了喝点从食堂拿来的薄粥,或者喂点粗粮,困了就呼呼大睡,直到会走路了,才与摇篮告别。但遗憾的是,一年多的摇篮生活,给我留下了明显的两个后遗症:一是因经常侧睡,两个耳朵竖不起来了,耳廓紧紧贴着头皮,视觉上蛮不雅观,也影响了我的听力;二是因先天营养不良,导致发育严重滞后,我十七岁高中毕业时,身高才一米六不到,体重八十斤,直至二十岁后才飞速长高,成为豆芽型身材,身高虽达一米七六,但体重仍一百斤不到。
我还天生愚钝,七岁以前的事情,大都没有印象了,知道的一些往事都是父母亲后来告诉我的,但有一件事至今还记忆犹新事、历历在目。
父母亲由于生于乱世,都没读过书,但对孩子读书的事非常重视,常听父亲说不读书永运穿草鞋穿不了皮鞋,读书了即使穿不上皮鞋也不会当个睁眼瞎。所以,家里生活无论怎样困难,只要到了念书年龄,一定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去,能读几年算几年,不像别人家孩子早早看牛干活去。
1967年,我七虚岁。仲夏的某天下午,骄阳似火。我割毛兔草回家,一进道地,就看见堂前坐着一个清清瘦瘦、个头矮小的中年人,与父亲说着话,父亲见我抱着兔草进来,就说,来来来,这就是我家老七,林老师你看看这孩子能上学吗?说话间,父亲把我拉到那个叫林老师的跟前。林老师摸摸我的头,笑着答道,个头好像小了点,还是上学吧,早读书早收心。我从小听父亲讲过《西游记》唐僧取经的故事,林老师这么一说,似乎我是孙悟空,他是如来佛,要收我似的。我暗自好笑。但我感觉,我的人生可能就要在两个大人的对话中转折了,上学念书意味着我将告别过去从早到晚、一刻不息、天马行空般在野外玩耍的世界。那么,读书又将是怎样的世界呢?我当然不晓得,但又很想知道,所以,我既渴望也好奇,巴不得早点一脚踏进校门。
九月的一天,秋高气爽。我终于等到上学了。那所学校叫胡家小学,学校与万家隔着一条石门溪。胡叶沈万是胡家、叶家、沈家、万家四个村的简称,呈棱形分布,村挨着村,相邻而居,隔溪相望,方圆不过二里,四村的人口加起来还比不上一个大村人多。叶家村的人自以为与胡家人口相当、实力不分伯仲,不想送孩子到胡家小学读书,就单独办了叶家小学。胡家则把沈家、万家两村拢在一起,办了胡家小学,校址设在胡氏祠堂。
改革开放前,很多农村小学办在祠堂或宗庙里,光线暗淡,地方潮湿,环境阴森,当时的老师大都吃住学校,生活非常艰苦,而且祠堂宗庙过去是族人上香祭拜、安放祖宗牌位的地方,没有足够的胆子恐怕不敢住夜,但也不得不住。林老师把两个儿子带在身边念书,也算有了个伴。胡氏祠堂在村的西边,一堵大墙紧挨祠堂西面,几棵参天松树并列排着,树冠似盖,像是威武的哨兵。祠堂北面是坟地,我刚到胡家小学读书时,刚好村民在平一座坟墓,说这是村里一个地主的祖坟,是封建的毒瘤,必须坚决铲除,让他死无葬身之地。我挤在人群里,看到坟面已挖开,坟里的棺材暴露在外面地上,看上去完好无损,连朱红的大漆都没有斑落。当时,我听旁边的村民说,这棺材里躺着的是解放前胡家村大地主,是逃往台湾的国民党反动派胡福相的父亲。听到胡福相的名字,我想起很小就听父亲讲过其人,说他怎么怎么出息,早年曾留学日本,民国时期当过福建两地县长,中央国民党警官学校教务长,福建警官分校副校长。1949年随蒋介石到台湾后,担任过第一任国民党警务处长,是四近方圆最大的官了。胡福相小少离家,但并未横行乡里,父亲谨言慎行,勤劳节俭,也没有血债。土地改革时期,胡福相家的家庭成份虽然被评定为地主,但从来没有得到乡里乡亲们的不待见,大家还是和睦相处。然而,经过文化大革命洗礼,觉醒了的劳动人民,感到最亲最浓的乡情也不能代替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更不允许一个死去了的地主埋葬在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学校旁边。忠不忠,看行动,人民群众狂热起来,任何力量都是螳臂挡车,群情激愤,把坟墓铲平了。这要是在过去,中国人讲究死者为大,挖祖坟是大忌,谁会去干这种折寿的缺德事呢?现在时代不同了,谁叫他是地富反坏牛鬼蛇神呢?胡福相生于1908年,病逝于1972年,当时他仍健在,但肯定不知道此时他父亲的坟墓被乡亲挖了,他若知道家乡的人如此对待死去的父亲,会作何感想呢?
![]()
被移去北面坟墓的胡家小学是一所单班村校,只有一个老师,一只教室,五个年级的学生坐在同一只教室上课,这种教学叫做复式教学。复式教学一堂课,每个年级平均分不到十分钟,老师需要特别大的能耐把控学生的纪律,而且老师对各年级段的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必须样样都会。刚入校时就听大同学说,林老师大名林西更,有个绰号叫"笑面虎",上课从来不凶,平时一点不严,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但学生都怕他。他上课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激发不同年级段之间教学的互动,让中、高年级的学生帮助低年级的学生释义解惑,让低年级的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跟着中、高年级的学习知识。我不懂规矩,常常在林老师给中、高年级讲课提问时,一边听一边思考,冲动起来就大声回答,这时林老师不但不批评,还表扬我。虽然我一知半解,回答也不一定正确,但是,林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使我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成就感满满,觉得上学念书,虽然比不得一天到晚在田野里撒野来得自由,但脑袋瓜子装的东西慢慢多了起来,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真不少。
林老师还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一件事至今都让我难以忘记。
![]()
上学时母亲买了一只书包,这书包很简陋,其实就是一个可以背的布袋,外面绣了一幅一女孩和一男孩背着书包并肩上学的图,很多男同学就说那图上的女孩是我的"内客""内客"是宁海人的方言,老婆的意思。小时候我特别害怕别人说这书包上画的女孩是我"内客",同学一起哄,我就恨不得钻到地下去。我曾多次跟母亲提要求,能不能重新买一只没有图的书包。但母亲说没钱,不可能再买一个了。无奈我只好继续背着。但我还是动了一个脑筋,把书包反过来背,把有图的一面贴在胯骨上,原想男同学们看不到图,就不开玩笑了,谁知他们看到我书包,就想到了那个图,还是照样地开玩笑。有一次,我刚踏进教室,一个高年级的男同学突然高喊"内客、内客",其他男同学一哄而起,齐声叫着"内客、内客、内客",我因含羞而委屈,一气之下跑到办公室,向林老师告了状。林老师听了,笑笑安慰道,没事没事,这帮兔崽子!老师去批评他们,以后就不会有人开你玩笑了。说罢,他就牵着我的手来到教室,看着一下安静下来的每张小脸,林老师面带笑容说,万同学这么小的人怎么会有“内客”呢?你们有吗?林老师顿了顿,环视了教室一圈,又说,原来都没有呀,事实你们也是没有的,但长大后你们都会有“内客”。所以,以后大家就不要开万同学玩笑了。如果,我是说如果,还有同学开万同学的玩笑,那我就叫他和女生同桌去,大家说好不好?那时,男女同学是不说话的,男同学最害怕与女同学同桌,让人取笑。林老师的这一招很灵,让所有的同学再也不敢开我玩笑了,解决了我的一块心病。
我有时一个人呆呆地,想着入学以来林老师对我的关心呵护,想着林老师这么厉害,样样精通、无所不能,幼小的心灵里,充满着对林老师的感激和崇拜。林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我入学念书的引路人。我很希望林老师一直教我,可惜林老师只教了我一年就调回老家涨坑小学去了。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来源 砚边灯火
□ 文章:万吉良
□ 图片:网络
□ 编排:天姥老人
□ 审核:水东居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