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从古至今我们接受的教育当中有这样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是这个土地的问题直到今天为止,都没能够讲清楚究竟属于谁。
使用权、出租权、更改权,很多事情相当的模糊,那么多美丽的河山。
围了一个圈开始收费,如果我们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新闻,可以清楚的看到。
有些景区为了防止路过的游客看到景区的美好,甚至在高速公路上就起了一个特别大的围栏,就是害怕你从远方能够看到美丽的山川、美丽的河流。
现在的一些景区收费和建设确实达到一个相当魔幻的地步。
比如说武则天的无字碑,500多万的招标给无字碑加了一个亭子。
还有就是很多景区存在重复收费,多项收费的问题,很多网友其实相当的无奈,我们的山川河流,我们的美好景点,我们从小生活的地方开始收费了,大家反而进不去,甚至一些本地人也要交钱。
最近这两天看到一条新闻,引起了很多网友的重视和反感,江西上饶灵山景区。
有一条道路一共投资了1.27亿,盘山而上的超长扶梯。
这件事情确实挺魔幻,悬崖峭壁上想要装一个大扶梯,全长一共700多米,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方便老年人和特殊群体去山上观景,装一个大扶梯大大减少了游客们攀爬的时间。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最近这些年大家对于大自然和人类之间的相处存在一个比例问题,人类不断的破坏大自然,很多山体滑坡,自然景象都由于人类的破坏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一些灾害也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才导致的。
生态环境保护重要还是给大山装一个电梯,方便游客攀登重要,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今天可以给一个景区装上一个超大的电梯,明天如果有人想要去攀珠穆朗玛峰,那么为了方便游客,如果有门票的收入,是不是也应该?珠穆朗玛峰装一个超大扶梯呢?
现在的一些景区投入和收益究竟能不能是一个正向的比例?
而且这些钱从哪里来?
说白了,所谓的专项资金不也是纳税人的钱吗?
在装上了扶梯之后,后续的巨大维护谁来承担?
景区能够承担的了吗?
专项基金的钱是有数的,如果承担不了是不是要从景区的其他收费方面增加筹码?
多收钱,多维护,投资和付出不成正比。
其实互联网上大家也清楚,一个庙挺穷的,但是方丈可不一定穷,对于很多网友来说,一个景区攀岩的山路装一个超大的扶梯。
我们确实理解不了,这些都是纳税人的钱,而且收益和投资能不能成一个正比,即便是景区也要有相当的维护。
如果每天都赔钱。
那么对于这样的景区来说,不就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不就是浪费专项资金的钱,连自己景区的收入都不能够有正向反馈?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还大手大脚的花钱,反正不是自己的钱,网友们不满意当然能够理解。
如果我们通过搜索互联网的相关数据,其实也能看得到,现在很多大型景区他们赚的钱根本不够日常的开销,很多景区都处在一个赔钱的状态,甚至要用专项资金去补贴,可是景区的维护工资,一系列相关的问题。
最后就变成了整体赔钱,个人富裕。
其实这种事情在各行业当中都能找到相关的案例,如果一个公司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每年都在赔钱,而且是大把的赔钱。
可是公司的高管们却赚了个盆满钵满,甚至公司的基础员工,他们的工资都快发不起,还出现拖欠的情况,那么这样的公司就该倒闭,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可能存在这样的公司。
一个公司赚不了钱,还赔钱。
甚至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这样的公司,他们的钱究竟从哪里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