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刷视频、记笔记会“看起来”很有效?把“假性努力”变“真进步”
你不是一个人在“假性努力”。很多人把“看网课+抄笔记”当成主要学习手段,但是发现实际应用的时候却收效甚微。原因不是你不努力,而是“输入-输出”链条被剪断了。
顺滑的视频讲解、彩色笔记、二倍速播放,会让你感觉“懂了”,但这是流畅带来的“易处理=已掌握”的错觉。视频、老师的板书、弹幕的“+1”都会让大脑产生“我懂了”的多巴胺奖励,相对于做题的冥思苦想会更让人愉悦。很多看视频记笔记更多的是在抄笔记,“抄笔记 = 手在动,脑在放空”,而记下来的内容也不代表真懂了。做题本身是一种信息提取和思考的过程,会产生“带点痛苦的提取”,看视频和记笔记是一种输入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除了输入之外,更重要的输出,再多的输入都是为输出服务的。
A. 先做后学:用“失败”拉出知识空白
每个新概念开始前,先花10–15分钟闭卷尝试一道代表性问题/小任务。哪怕一行进展没有也行,先要明白这个知识点会考察哪些方面的知识。如果完全下不去手,换更小的“最小可行任务(MVT)”:例如学回归,不是“写出完整训练流程”,而是“手推一轮梯度更新并解释每个符号”。
另外在看视频的时候也不要一集一集的过程,知识的学习通常不是线性的学习,看视频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暂停,或者跳着学习,不断的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来不断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比如在学习Python中的字典的概念,看完这个部分的讲解之后,可以停下来,可以看一下列表、元组、集合等概念,对比一下这些概念的不同和联系,触发大脑进行主动思考。
B. 带问题看:把视频从“演示”变成“服务你的问题”
用“例题—自解—反讲”三步:先看一题的关键转折(不要看全解),立刻停下自解;再对照差距(正确的解题步骤),最后把思路讲给空气/同伴(费曼学习法)。
这里重点说一下费曼学习法: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是个传奇的科学家,他的学习方法简单粗暴却极其有效。
核心就四个字:以教为学。
· 第一步: 学完一个知识点。
· 第二步: 找一张白纸,打开一个空白文档,也可以对着手机的录音机进行讲述,录音机的好处是可以进行复听和对比,之后想象你要这个概念讲给一个完全不懂的小白听。用最简单、最直白的大白话把它写下来或说出来。
· 第三步: 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会卡壳,会发现有些地方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者逻辑不连贯。这些就是你知识的“盲区”。
· 第四步: 重新回到学习资料,针对这些盲区进行强化学习,直到你能把这个概念流畅、简单地解释清楚为止。
这个方法的魔力在于,它强迫你从“被动识别”模式切换到“主动提取”模式。为了教会别人,你必须对知识进行深度的内化、重构和简化。这个过程,才是知识真正长在你脑子里的过程。
C. 立刻检索:把“能回忆出来”作为最低合格线
一集结束立刻主动去思考,这个课程讲了什么。
我通常是这么做的,使用思维导图软件,比如Xmind、MindMaster等,画出中心节点,然后对这个中心节点进行扩散,把自己想到的知识都写出来,对于比较卡壳的地方,再进行回顾,不断对知识进行思考和扩散。
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我也会通过搜索引擎和大模型挖掘相关的知识进行联系,把新学到的知识点补充到思维导图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