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微信推荐机制的更改
如果您喜欢敝号
请进入敝号页面点亮“星标”
王安石在北宋变法风潮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仅是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也是极具才华的文学家与辩论者。《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一篇回应司马光反对新法的私人书信,选入了高中语文教材。
文中,王安石表面上摆出“虚心受教”的姿态,实际上却在语言上处处设防、巧于诡辩,达到自圆其说、压制批评的目的。诚如王安石死后苏轼对他的评价,“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也就是强词夺理与拒谏饰非。
一、名为“受教”,实为拒谏
王安石开篇以“昨日蒙教”起笔,似乎是谦和地接受司马光的批评,但随即话锋一转,指出“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将双方分歧归咎于“术”之不同,意图在于先发制人,预设一个双方“难以沟通”的语境,为接下来的自辩扫清障碍。这种以“术异”为由的推脱,实际上模糊了是非判断的核心,从而掩盖新法本身的问题。
更进一步,王安石强调“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暗示司马光难以理解自己,这种设定不仅为自己未及时回应作辩解,也间接将司马光置于“不通事理”的位置,可谓暗藏一刀。
二、名实之辩:偷换概念、掩盖实质
文章中最值得注意的诡辩策略,是王安石在“名实”问题上的阐述。他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这看似正统儒家言论,实则为后文偷换概念做铺垫。
司马光批评他“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王安石却一一予以否认,但否认的方式并非就事论事,而是用抽象的概念来遮蔽具体的事实。例如:
司马光批评其“侵官”,指的是权力高度集中于王安石和宋神宗,决策不经朝堂合议。王安石则答称“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并非侵官。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新法往往跳过传统机构与程序,这正是“侵官”的具体体现。王安石避开此点,单从“形式上的权责划分”自证清白,属偷换标准。
司马光批其“征利”,是指出新法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如青苗法、免役法等名为利民,实则重敛于民,而王安石却说“为天下理财”,将“征利”美化为“理财”,完全无视这些政策在民间引起的沉重负担与怨声载道。
王安石在此以抽象政治理想遮蔽现实政治后果,以“兴利除弊”的大词拒绝正视新法害民的事实,是典型的“饰非”策略。
三、“人习于苟且”——对民众与同僚的傲慢
文中有一段著名的辩解:“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这句表面上是感慨社会因循守旧,实际上却将变法阻力归咎于士大夫与百姓的“自私“和“愚昧”,完全撇清新政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这届宋朝官员和百姓不行,思想觉悟跟不上王安石。我对你们好,你们不但不领情还骂我。王安石的这种态度不但尽显权力的傲慢,也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智力和道德优越感。
王安石自居“忠臣”、“圣主之辅”,将反对者贬为“同俗自媚”,将百姓斥为“苟且”,这实际上是否定了舆论批评的正当性与反对意见的合理性。他以道德批判代替政策反思,是一种典型的“拒谏”。
再如他引用盘庚迁殷之事,称“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意在证明改革必然会遭受阻力,不应因民怨而停手。这种比喻看似有理,实则不顾情境差异,将民怨等同于对新法的无知,妖魔化了了任何现存和潜在的反对意见。王安石在这里显然是在用历史为自己“拒谏饰非”。
四、“知罪矣”是假辞让,实为反唇相讥
最后,王安石貌似谦虚的表示司马光如果批其“在位久,未能大有为”,“则某知罪矣。”然而,他随即话锋一转,说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这看似自省,实则是反讽。他以退为进,暗示司马光的批评等于主张因循守旧,不可改革。
这种“假辞让,真反诘”的策略极为高明。表面上接受批评,实则将批评者逼入“反对改革”的立场,从而站上道德高地。王安石在此并未真正反思变法过程中的失误,而是借司马光之口制造一个“非变即守旧”的伪两难,进而为自己争取正义感的优势。
五、受命于人主的“忠勇之士”
通篇《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始终以“愿助上以抗众”的英雄形象自居。他不仅不承认新法的问题,反而将一切阻力、谤言都视为“不恤国事”,而他自己则是真理在手,“受命于人主”,立志破除一切变法阻力,从而实现大宋王朝的伟大复兴。正如他所说:“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这是他对自我定位最直白的表达。
然而,真正的忠臣不在于是否反对舆论、坚持改革,而在于是否能因时制宜、审慎权衡。而王安石在文章中展现的,是一种极端意志化的政治人格,不容批评、不认错误、不顾后果。他以忠勇之名,行拒谏之实,以自信之态,掩饰失败之果,这正是《答司马谏议书》的中心所在。
《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文学与政治才能的集中体现。正因其文笔之精炼、逻辑之缜密,使得这封信成为千古名篇。
但在文辞背后,隐藏的却是一位执政者对舆论的警惕、对批评的拒斥、对现实问题的回避。他并非没有洞察力,却选择用语言粉饰太平;他并非没有自知之明,却自以为是到了自负的地步。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王安石之辩才,也暴露出他拒谏饰非、强词夺理的“拗相公”一面,值得后人深思与警惕。
而如王安石般的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的执政者,在他之前有,在他之后更有。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