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美国驻华使领馆这一次终于跟我们在一个频道了!
在我们即将举行抗战80周年纪念之际,8月29日,美国使领馆刊文表示,1942年春天,滇缅公路被切断后,中美两国开辟了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的空中物资运输线路。
这就是著名的“驼峰航线”。从那时起到1945年8月二战结束,这条航线是外界物资进入中国最主要的通道。
要说这航线咋成了“空中生命线”,还得从1942年5月滇缅公路被日军掐断说起。
当时中国战场上的美制“汤姆森”冲锋枪子弹库存只剩3个月,重庆兵工厂的机床连零件都凑不齐,蒋介石急得给罗斯福写信说“再没物资,前线士兵得拿大刀跟坦克干了”。
美国这边也明白,中国要是扛不住,日军就能腾出手来打太平洋舰队,于是咬牙开辟驼峰航线——起点是印度阿萨姆邦的机场,终点是昆明巫家坝。
全程1100公里,得飞越喜马拉雅南麓的高黎贡山,航线上的山峰看着像骆驼背,“驼峰”这名字就这么来了。
飞行员们管这航线叫“铝谷”,因为掉下去的飞机残骸能堆成山谷。美国陆军航空队统计过,3年里有1500架飞机坠毁,3000多名飞行员失踪,平均每运1吨物资,就得搭进去19公斤的飞机残骸。
最险的是“魔鬼三角区”,气流能把飞机瞬间抬升1000米又砸下去,有的飞行员开玩笑说“在这儿飞,连上帝都得系好安全带”。
中国航空公司的飞行员更惨,他们飞的C-46运输机是美军淘汰的旧货,座舱没暖气,冬天能冻掉鼻子,有次昆明下雪,地勤发现降落的飞机舷窗上结的冰把驾驶员冻成了“冰人”。
但物资运到前线就成了“硬通货”。1943年远征军反攻滇西时,每个步兵师都能分到400挺“芝加哥打字机”冲锋枪,这种以前只有特务能用的家伙,现在成了普通士兵的标配。
更关键的是汽油,1944年豫湘桂会战,中国军队的坦克要是没驼峰运来的汽油,根本没法在衡阳跟日军打拉锯战。
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当时在前线看到,中国士兵举着驼峰运来的信号弹说“这玩意儿比老婆还亲,至少能喊来炮兵支援”。
中美飞行员在这条航线上的“生死之交”也挺有意思。1943年美国飞行员汉克斯的飞机被日军击伤,迫降在云南怒江边。
当地傈僳族老乡用藤条编担架,抬着他走了3天3夜到昆明,后来汉克斯写回忆录说“那些老乡不会说英语,却比战友还亲”。
中国飞行员李光辉更传奇,1944年他驾机穿越驼峰时引擎熄火,靠滑翔迫降在印度,被美军救起后发现,飞机肚子里还揣着给重庆医院的600支盘尼西林,这药在当时比黄金还贵,救活了不少伤兵。
美国使领馆这次翻旧账,估计也是想找找“共同记忆”。毕竟现在中美关系跟驼峰航线的天气似的,说变就变,但70多年前两国飞行员在雪山间拼命的事儿,算是难得的“正能量”。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时,美国还派了二战老兵参加阅兵,其中就有飞过驼峰的约翰・威廉姆斯,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年我们一起打鬼子,现在怎么就成了对手”,这话听着有点心酸,但也是事实。
驼峰航线的“遗产”到现在还有迹可循。昆明长水机场扩建时,施工队挖出过C-47运输机的残骸,上面还能看见美军的星条旗标志。
印度阿萨姆邦的“迪布鲁-塞科瓦国家公园”里,游客还能找到飞机残骸碎片,当地小孩拿这当玩具。
最绝的是2013年,中国和美国联合修复了一架当年的C-46运输机,还让两国老兵坐上去飞了一圈,89岁的中国老兵刘崇礼摸着机身说“这铁疙瘩,当年救了多少人啊”。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