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悉尼头一回过冬天的时候,我穿着短袖待在海德公园,冻得直打颤;周围的澳大利亚人,个个都裹着厚外套,好些人还戴着毛线帽。
这和我在网上看到的“澳洲全年像春天”完全不一样。
旁边咖啡馆的老板看我冻得不行,主动给我一杯热咖啡,还说:“你头一回在悉尼过冬天吧?很多人都被网上的信息误导了。”
他的话让我开始疑惑:我们对澳大利亚的了解,是不是都来自一些不太准确的网络传言?
一年下来,这个怀疑变成了确信。
被夸大的“高收入”神话
网上最常说的是“在澳大利亚随便打工每月能赚三万人民币”,这让我来之前满是幻想。
第一堂实际给我上的课,是在唐人街的一家中式餐馆里。
“你们招兼职吗?”我问老板。
“一小时15澳元,没有小费,用现金结账,”老板直接报价,“一周能给你20小时就不错了。”
我心里大概算了算:15澳元差不多相当于70人民币,一周工作20个小时那就是1400人民币,一个月全力算的话也就6000人民币,这和网上说的差五倍。
布里斯班的朋友跟我说了更残酷的现实:“最低工资确实是一小时二十多澳元,但那是给有身份的人的,留学生、打黑工的,能拿到15澳元就已经不错了。”
我观察了好几个月,发现澳洲的工作机会其实很少,建筑工人、农场工人工资是挺高,但对体力要求特别大,而且季节性很明显,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只能做餐厅、奶茶店、代购这类工作,收入没网上说的那么夸张。
更让人犯难的是,澳洲的生活成本被严重低看,墨尔本CBD附近的单间,一周租金得300到400澳元,一个月就是1200到1600澳元,按那时候的汇率来算,大概就是8000到11000人民币。
我心里想,要是只做零工,扣掉房租就没剩多少了,哪会有“轻松月入三万”?
种族关系的复杂现实
网上还有一种普遍说法是:“澳洲特别包容,种族歧视很少。”
我搬入学生公寓第一周,这个空想就没了。
我的室友是个澳洲本地学生,叫杰克,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还挺友好的,不过很快我就发现问题了,每次我在厨房做中国菜,他就把所有窗户都打开,接着说:“这味道太浓了。”
更明显的是,在派对上,杰克会热情地跟我说:“这是我的中国室友”,而不是直接报我名字,这种“标签化”让我挺不舒服的。
在悉尼的一趟公交车上,我遇到了更直接的情况,一位中年白人女性看到我用中文打电话,走过来对我说:“在澳大利亚,你应该说英语。”
当然这不是说所有澳大利亚人都那样,我也遇到好多友好的人,比如我的房东玛丽,她会主动去了解中国文化,还学会了用筷子。
但这些经历让我明白,澳洲的种族关系比网上说的复杂多了,表面的客气和深层的接纳不一样,很多时候,你被当成“友善的外国人”,不是真正的社区成员。
在珀斯工作的台湾朋友跟我说过这么句话:“澳洲人对亚洲人的态度,就像中国人对外国游客的态度,表面上挺热情的,但你始终是个外人。”
教育质量的真实水平
去澳洲之前,网上都说澳洲高校教育质量世界一流,入学容易,毕业难。
第一学期结束,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可疑。
我在悉尼大学学商科,第一门课是会计学,讲课的老师是个印度裔的中年男子,英语口音很重,很多同学都听不太懂,更让人奇怪的是,他教的内容挺基础的,甚至比我在国内学的某些课程还简单。
“这就是宽进严出?”我问同班的澳洲同学。
他笑着说:“你想太多了,大部分课程不难,按时交作业,考试及格很容易,严出就是针对国际学生的营销手段。”
我发现澳洲高校有个情况是太商业化了,学校把国际学生当成赚钱的工具,课程安排更多想的是让学生能顺利毕业,而不是真正的学术水平。
当然也有严谨的教授和高质量的课程,但比例比我预想的低,而且很多优质课程都有前提条件,国际学生很难选到。
在墨尔本大学交流的好朋友跟我说过类似的情况:“感觉澳洲高校的本科教学更像是美式的文理学院,注重通识教育,专业深度不够。”
这让我重新思考留学的价值,也许澳洲教育的优点不在学术水平,而在培养独立思考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被美化的自然环境
“澳大利亚空气清新、环境秀丽”,是另一个被夸大得太厉害的说法。
在悉尼的前三个月,我天天咳嗽,去看医生,他跟我说这是常见症状:“悉尼花粉浓度高,很多人都会过敏。”
我现在才发现,悉尼的空气比北京干净些,但这并不代表对所有人都友好,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有自己的问题,紫外线特别强、容易花粉过敏、还有山火烟雾。
去年夏天山火那会儿,悉尼的空气质量有那么一阵儿比北京还糟糕,我在海港大桥附近拍照,整个城市都让橙红色的烟雾给笼罩,能见度不到百米。
当地朋友跟我说:“这是每年的正常情况,12月到3月是山火季节,空气质量特别差,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问题是城市规划,澳大利亚城市的公共交通比较落后,大多数人得开车出门,悉尼的交通拥堵程度和中国任何大城市差不多,而且停车费特别贵。
在布里斯班,我体验了一次“澳式拥堵”:从市中心到机场30公里的路程,开了两个半小时,司机挺无奈地说:“这还算快的,高峰期得三个小时。”
我开始明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环境问题,只是种类不同罢了。
社会福利的真实成本
网上经常能看到“澳洲社会福利好,看病不用花钱”这样的说法。
这个神话在我第一次看GP的时候就破灭了。
雪梨的一个社区诊所,看个普通伤风,诊费是85澳元,我问:“能不能用Medicare?”接待的人说:“你有Medicare卡吗?”
“没有,我是国际学生。”
“那就要自费了。”
我心里想,原来免费医疗是有前提条件的。
就算有拿了PR身份的朋友跟我说,澳洲的医疗体系有不少问题:“公立医院看病确实不用花钱,但排队等的时间挺长;非紧急的手术可能得等半年,私立医院速度快,可特别贵。”
在阿德莱德工作的医生朋友跟我讲了澳洲医疗的真实情况:“澳洲的医疗体系是分层次的,基础医疗确实不用花钱,但质量一般;要是想要好的服务,就得花钱。”
澳大利亚那边的高福利可是依托于高税收,我在悉尼实习那会儿,每个月收入有4000澳元,得交800澳元的税,税率是20%,再算上各类生活开销,最后到手的钱真不太多。
一个在堪培拉工作的会计师跟我说:“澳大利亚的税收制度挺复杂的,高收入人群的边际税率能到45%,那些高收入的钱,大部分得交给政府。”
移民政策的现实门槛
“澳洲移民容易”可能是最大的误解之一。
我在移民中介公司实习了三个月,看到的现实让我很吃惊。
现在移民政策越来越严格,资深顾问琳达跟我说:“技术移民的评分要求一直在往上涨,好多专业都快接近满分才能有入围的机会。”
我看到她负责的案例:一个会计专业的硕士毕业生,雅思考了8分,有两年工作经验,评分还差5分才够最低要求。
更实际的是,就算拿到了PR,在澳洲找到和专业对口的工作也不容易,我认识很多中国移民,他们都在做和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有个从北京来的软件工程师在开uber,还有个从上海来的会计师在做代购。
墨尔本工作的友人说:“澳大利亚的就业市场其实挺保守的,当地经验和人际关系比学历更重要,很多华人就算有PR,也只能在华人圈子里找工作。”
这让我重新思考移民的意思,拿到身份只是开始,要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和职场,难多了。
意外发现:真正的澳洲魅力
自然而然,一年的生活让我发现,澳洲有些网上很少提到的真实优势。
就说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吧,澳大利亚人很少加班,周末基本不干活,我的澳大利亚同事到了五点就按时下班,不会把工作带回家。
“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这是我听到最常说的话,这样的生活态度确实值得学习。
还有对个人空间的尊重,澳大利亚人不会太在意你的私人生活,也不会强迫你参加你不想参加的社交活动,对于习惯了中国社会高密度人际关系的人来说,这种宽松感很珍贵。
我在凯恩斯度假的时候,碰到一对退休的澳大利亚夫妇,他们开着房车全国游玩,已经在路上三年了。
老先生态度从容地说:“咱们不着急去什么地方,也不着急做什么事,就是感受途中的时光。”
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很难体会到这种对时光的态度。
最后澳大利亚确实是个挺适合生活的地儿,不过可不像网上传的那样完美无缺,它有自身的问题跟局限,也有它自个儿的优点和魅力。
关键是得有符合实际的期望,别被网络传闻带偏,每个国家都是复杂的,都有好的一面和一般的一面,真正的了解,只能来自真实的体验。
声明:本文内容90%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AI辅助,但是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图片素材全部都是来源真实素材或者A1原创。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