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
山海间的对话
悉尼像一张展开的明信片,晃动的光影与四面的微风把城市的边缘晕染成明暗交替的柔和光泽。
对话旅程的起点,是被称为“情人港”(Darling Harbour)的悉尼港湾。它本来取自新南威尔士州第七任总督芮福·达令的姓氏,却因“达令”的温存,被华人译作情人港,从此与情愫、诗意、浪漫连绵一起,如同为了消解都市钢铁森林所特意铺设的柔软底色。
▲环形码头
达令港的水像被世人赞誉的抒情诗,歌剧院的帆檐像静默的白鸥,海湾大桥则像一把横亘的巨尺,将日与夜分成可测量的两段。
维多利亚女王楼则像一位保持着社交礼仪的悠然长者,门廊下仍有人倚柱发呆,就像三十年前,同样的光拂过不同的脸庞。
城市的古与新在一条街上构成莫比乌斯环的结构:老砖石的窗棂与玻璃幕墙并排陈列,历史在静默中写下旁白,现代则在热烈中纵情鼓掌。
两位鲜衣怒马的少年闯入这张明信片:把打工和创业混合到学习中、从国内转学而来的Ricky,和穿着韩红花颜色西装的城市传播大使Thomson。
镜头随着道路前后摇动高低起舞,切换与推拉的浮光掠影中,将他们的故事和城市的关联逐一道来。
▲穿梭往来的电车
Thomson的祖父来自福建惠安,母亲家族一支来自海南,在这位生长于马来西亚槟城的华裔青年脸上,可以看到山与海的碰撞,大陆与海岛的融合。
十多年前他来到悉尼求学,如今在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教育推广署工作,经历恰如一次文化迁徙——不是简单的地理位移,而是文化身份的重新构建。
除了流利的英语和普通话之外,他还能说闽南语、客家话,“广东话仲识得讲”——这种多语言能力在全球化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悉尼歌剧院
持续的对话穿插于不断变化的景物之间。Ricky述说他如何从每小时18澳元快餐店打饭开始,到站一整天腿酸背痛的超市收银员,再到房地产中介,面对外国客户锻炼语言能力。
这些经历并没折损他的耐心,更令他乐在其中:“你看着一栋楼从地基开始,然后慢慢的我们万丈高楼平地起,最后这么漂亮的一栋楼出现你眼前,这是很有趣的一个过程。”学习土木工程的他也惯用自己的专业进行比喻。
一旁的Thomson则把Ricky的个体故事放到政策与数据中解读:新南威尔士州的高校与产业为留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实习与就业通道,城市也以其金融、旅游与教育的集群吸纳年轻人的抱负。
▲餐桌上闲庭信步的海鸥
留学生的生活并不只是课堂:他们在咖啡馆排队、在轻轨上赶场、在中国城里找寻家乡味;他们把兼职当作社会学堂,把创业当作实验场。
咖啡像是城市的早安问候,穿梭的轻轨像时间的节拍器;留学生的经历像是海港里来来回回的渡船,短暂停靠,却把人们送往不同的彼岸。
悉尼既是舞台,也是练兵场;既有珍珠般的海港风景,也有足以磨砺棱角的市井人生。
伍伦贡大学
海滨山城中的学术绿洲
告别悉尼的繁华,沿着新南威尔士州的蓝色海洋之路南下,一段风景绝美的公路旅程由此展开。
这条路如同蜿蜒盘踞在伊拉瓦拉悬崖与太平洋之间的巨龙,壮观的海崖大桥是它最令人惊叹的篇章。
它没有悉尼港湾的华丽,却以一种沉静而雄浑的气势,展现着澳洲海岸的原始之美。
不到两小时的车程,就抵达伍伦贡。这座曾经的钢铁之城,如今已华丽转身为教育与科技的重镇。
伍伦贡大学就坐落在太平洋海岸线上,校园依山傍海,每当朝阳初升,金色的阳光洒在校园里,照亮了无数年轻面庞的求知之路。
▲伍伦贡大学
这所学校像一块温厚的石板,贴近海岸,贴近海风,也贴近青年人的实践野心。
相对悉尼的喧嚣,伍伦贡更像一处可以听见海声的书房:教学与科研在此不做过度表演,而是以耐心和厚度累积影响。
大学坐落的沿海地形把人引向两种经验的对照:一边是大洋的无垠,另一边是课堂与实验室的细密。
学生在这里既学会了写代码、画图纸,也学会了在海边的咖啡厅里把想法讲给陌生人听,让观点在口语的摩擦中精炼。
伍伦贡的校园生活强调实践与联合:工程、海洋科学与艺术系的学生常能在同一项目中并肩工作,这种跨学科的“兼程”训练,正好回应当下留学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求。
城市虽小,但连接起港口产业、区域创新与本地雇主的通道清晰可见——许多学生选择在学习期间参与产业实习,把课堂的概念转为现实的成果。
伍伦贡的海浪一次次拍打着海岸,发出低沉而有力的回响,仿佛是在为每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求学者鼓掌。
他们怀揣着各自的梦想,如同那海崖上每一株倔强生长的植物,即便面临风雨,也要努力向着阳光的方向。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静水深流的学问精神
一进入到堪培拉,就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闯入了一幅未完成的水墨画卷。
也可能是休息日的缘故,校园安静得像一座中世纪城堡或是古老的英式庄园。四面山脉连绵,一条溪水由中间穿过,缓缓流向伯利·格里芬湖。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下文简称“ANU”),就伫立在这片人工设计的首都之中。
与悉尼的繁华、墨尔本的熙攘相比,这里显得格外从容。节奏缓慢,却不松散;表面寂静,内里锋芒。
▲雨后的校园更显阒静
1946年,战后秩序方才重建,这所由联邦立法创办的大学旋即诞生。
它起初只招收研究生和博士生,科研的基因从一开始便注入进血脉。也因此,这所年轻的大学在短短几十年间,屡次闯入澳大利亚和世界排名前列。
细密的雨丝轻柔地拍打着玻璃窗,古典博物馆里,六百多件古希腊、古罗马的珍贵文物静静陈列。作为一代文明辉煌的缩影,精巧的古罗马城邦微缩模型最为引人注目。
在国际招生办工作的Susan老师介绍,博物馆主要服务于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这两个学科在QS排名中都位列全球前十。
博物馆不算宏大,却处处透着学术的雅致。站在古罗马城邦模型前,让人不由联想:堪培拉本身,不也同样是一座从无到有、被设计出来的“现代城邦”吗?
堪培拉被评为全球生活质量最佳的城市,人均收入最高,住房支出相对低,平均寿命长。
漫步其间,便能明白排名并非虚誉和恭维:街道干净,绿地丰盈,四季分明。静可以赏花卉,动可以舞雪板。生活节奏舒缓,却并不乏效率。
▲落地悄无声息的喜鹊
校园里,常有喜鹊成群掠过,鸭子排成队悠然散步。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殚精竭虑地推演方程,转身出门,又可看到绿意万顷,瞬间得到身心放空。
谈起学术成就,澳大利亚建国一百多年来,共产生了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六位来自ANU。
曾经担任校长的天体学家布莱恩·施密特教授,因发现宇宙加速扩张的证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更有意思的是,这位如今的诺奖得主当年申请时竟然遭到拒绝,后来坚持不懈才最终入职。
另一方面,ANU的“硬实力”也不容忽视。这里拥有南半球运行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澳大利亚最大的重离子加速器,还有与国防部合作设立的网络安全实验室。
▲休息日的校内殊少行人
那幢外墙布满密码图案的大楼,让人想到以诺奖得主约翰·纳什为原型拍摄的电影《美丽心灵》。
“如果能够破解密码,就可以直抵顶楼进行参观”,Susan老师笑称,这已经成为了ANU的校园传说。
最让人意外的,是校园里那片充满中国元素的建筑群——中华全球研究中心。红色的中式门窗格栅,配以现代化的建筑线条,东西方文化在这里巧妙融合。
“这里研究的是整个华语文化圈,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的文化发展。”Susan老师解释道。
在这个距离中国万里之遥的南半球校园里,中华文化如同种子一般生根发芽,绽放出独特的学术之花。
▲校园内偶遇“沉思者”
这让人想到张骞出使西域时的那份执着,文化的传播从来不受地域限制。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是时代的必然。ANU的中华研究中心,正是这种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
走出校园时,微雨已停,虽然还未放晴,但三两光束从云缝间穿过,湖面又泛起波光。
溪水缓缓穿过校园,鸟群结伴盘旋空中。眼前的一切,没有刻意的热闹,却有一种深沉的力量。
麦考瑞大学
三十载后重相会
午后的阳光,从悉尼西北的云缝里慢慢流泻下来。地铁和记忆的闸门在一瞬间轰然打开,仿佛时间在此处停滞,又在悄然涌动,从一个未来主义的壳中破茧而出。
深达三十米的站台上,两部自动扶梯如钢铁巨龙,将人们从地下深处缓缓送至地表。人群散去,只剩下一阵清晰的风声低唱。
▲麦考瑞大学校内雕塑(摄影/周成刚)
三十年前,麦考瑞大学还是一片森林中的校园;如今,高楼拔地而起,这里变成了澳大利亚最大的科技园区,被誉为“南半球硅谷”。
正如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相伴而生,麦考瑞大学也在科技与教育交融的生态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没有围墙的校园向外张开,这里既是大学,也是城市一部分。
▲校园内的笑翠鸟,它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性鸟类之一,因独特的如同人类笑声般的响亮叫声闻名。(摄影/周成刚)
麦考瑞大学的年轻,不是稚嫩,而是一种不拘成规的自由。1964年才成立,却早早在世界教育史上写下了几枚“第一”:
世界第一个精算学学位在这里诞生,全球第一个脊椎理疗学专业也从这里走出;语言学长期排名世界前30,甚至孕育了《麦考瑞词典》,这在英语世界中,可以与《牛津词典》、《韦氏词典》并驾齐驱。
1996年,周成刚老师从北半球出发,第一次来到这里求学,毕业后成为了英国广播公司的记者。
那时的麦考瑞还是一所年轻的大学,路边树丛亭亭如盖,枝桠低处轻拂人头。近三十年过去,校园如雨后毛竹一般拔节生长,图书馆、商学院、法学院,都像一代代年轻人思想的容器,在阳光下闪耀。
校园中央的新图书馆,是一幢极富未来感的建筑。学校的老师介绍说,它率先采用自动化取书系统,180万册藏书被安置在恒温仓库里,由机械臂代替人手搬运。
传统的图书馆是“殿堂”,而这里更像是“引擎舱”。光线会自动调节,雨水被回收利用,电力来自屋顶的太阳能板。于是学习不再是与书籍的独处,而是与科技共生。
▲麦考瑞大学校内一瞥(摄影/周成刚)
在法学院的玻璃教室外,几名学生分组辩论,透明的墙壁让学习如同舞台,也让旁观者不由屏住呼吸;走到康复理疗学院,这里的学生毕业即被高薪聘用。这个全球认证的专业,正在填补社会对健康的巨大需求。
午后三点的阳光斜照在学生广场上,咖啡豆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兰州拉面馆门前排起小队,多元文化在这里和谐共融。
孤独被理解化解,差异被包容接纳,每一个来自不同地域的心灵,都能找到栖息之地。
风吹过梧桐树的时候,周老师停下脚步。眼前的楼宇已然一新,可他记忆中的一角依旧清晰:
96年的宿舍走廊、98年的毕业合影、雨夜里独自回望的教学楼。那时候他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求学之旅,却不知三十年后会以另一种身份回到这里,为国际文化的交流融合搭建桥梁。
▲1998年周成刚老师拍摄的毕业照
当年初到这里时,他也曾为孤独与挑战而神伤,但他坚持走出了自己舒适圈,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的方向,收获了知识的灌溉,语言和能力的提升
——留学并非人生的唯一出路,但它确实是个人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楼宇森然,风声轻柔,两代学子的笑声,跨越山海中交织;
记忆未老,光阴不朽,三十年只是弹指,初心却始终炽热。
麦考瑞大学的校园里,历史、现在、未来同框。三十年后的重逢,不仅是一个人的回望,也是一个时代关于留学、关于成长、关于世界的集体记忆。
11天6城10校
麦考瑞大学落日的余晖
为2025教育之旅点下最后一笔
六座城市,如六颗星辰
闪烁在南半球的夜空
一路行走
收获的不只是风景与感悟
更有飘落在风中的答案
人工智能时代
我们或许难以分辨信息真假
但可以通过实地的走访探寻
去呈现真实的留学体验与生活
在文化交融中学会理解
在技术更迭中保持成长
期待下一次的出发与重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