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信用即财富,有债必偿英格兰!英国为何坚持偿还所有历史债务?

0
分享至

有债必偿英格兰,有仇必报以色列!

引言:跨越三个世纪的承诺

2015年3月,当英国财政部宣布偿还最后一笔起源于1720年南海泡沫事件的债券时,全世界为之震惊。

这不仅仅是一笔简单的财务清算,更是一个国家对其295年前承诺的兑现。从南海泡沫到拿破仑战争,从一战到二战,英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有债必偿,有诺必行"。



(二战后苏联及俄罗斯总计约偿还美国债务11。5亿美元,仅为原始援助价值的10%左右。)

在这个债务违约时有发生的时代,英国的做法显得格外引人深思:

为什么要偿还几百年前的债务?

这些早已被历史尘埃覆盖的债券,其原始债权人早已作古,继承人也可能难以追溯,英国完全可以选择不还,为何却要如此"较真"?

答案就在于:信用即财富,契约即生命。

一、英国的世纪偿债史:有债必偿的铁律

1,2006年:还清二战债务

2006年12月29日,这是一个值得载入金融史册的日子。

英国财政部向美国转账8325万美元,向加拿大转账2270万美元,标志着英国终于还清了二战期间欠下的最后一笔债务。

这笔债务源于1945年签订的《英美互助协定》。

二战期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英国提供了大量军事物资和经济援助。

战后,美国向英国提供了37.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年息仅2%),帮助英国重建经济。

按照协议,英国应从1950年开始还款,但由于战后经济困难,英国曾在1956年、1964年、1968年等年份多次暂停还款。

即便如此,英国从未宣布违约,而是在经济好转后继续履行还款义务。

历经61年的漫长岁月,英国终于在2006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完成了最后一笔转账。

这不仅是债务的清偿,更是国家信用的彰显。,

2,2015年:赎回一战债券。

如果说偿还二战债务还在情理之中,那么2015年英国赎回一战债券则更令人惊叹。

1917年,为筹集一战军费,英国发行了大量"统一公债"。

这是一种永续债券,政府承诺永久支付利息,但保留在任何时候赎回的权利。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当年购买债券的人早已不在人世,但英国政府依然按时支付利息。

2015年,由于市场利率大幅下降,这些老债券的利率远高于市场水平,英国政府决定行使赎回权,一次性支付1.93亿英镑,彻底清偿所有一战债务。



(一战时期的英军。)

3,跨越三个世纪的承诺:一次性集体赎回历史债劵。

更令人震撼的是,2015年的赎回行动不仅涉及一战债券,还包括了更为久远的历史债务:

南海泡沫事件债券(1720年):这是英国金融史上最著名的投机泡沫之一,但即便泡沫破裂,英国政府依然承担了相关债务,并持续支付利息295年。

拿破仑战争债券(1790s-1815):为对抗拿破仑,英国发行了大量战争债券,这些债券的利息支付持续了200多年。

克里米亚战争债券(1853-1856):这场19世纪中期的战争留下的债务,英国同样信守承诺,按时付息159年。

这些债券的持有者早已更迭数代,包括国内的贵族、乡绅、商人、律师、医生、退伍军官、寡妇和单身女性,还有来自荷兰、德国等国的投资者,以及各类信托基金和慈善机构。

尽管原始本金相对现在已经微不足道,但英国政府仍然坚持支付每一分利息,直至2015年主动赎回,终结了这些跨越数个世纪的金融义务。



二、契约精神:英国金融霸权的基石

1,政治稳定与制度延续

英国能够做到有债必偿,首要原因是其政治体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来,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权更迭通过和平的议会选举完成,避免了革命和动荡对国家信用的破坏。

无论是辉格党还是托利党执政,无论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繁荣还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困顿,英国政府始终将偿还国债视为不可动摇的原则。

这种制度的稳定性为国家信用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英国下议院议事厅的内部面积约为290 平方米,一直用了几百年。

2,契约意识的文化基因

英国社会深厚的契约精神,是其能够坚持偿还所有债务的文化根源。

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普通法传统到商业习惯法,契约精神深深植根于英国的法律体系和社会文化之中。

在英国人看来,契约不仅是一纸合同,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承诺。

这种观念不仅体现在政府层面,也渗透到整个社会。

英国商人在全球贸易中建立的信誉,英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都与这种契约精神密不可分。

3,重商主义传统的影响

英国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发源地,重商主义传统深厚。

在这种传统下,信用被视为比黄金更宝贵的财富。

英国商人很早就明白,良好的信用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扩大贸易规模,创造更多财富。

这种理念同样适用于国家层面。

英国政府深知,保持良好的国家信用,就能以更低的利率借到更多的资金,用于国家建设和应对危机。

即使需要"借新还旧",只要信用不破,这种循环就能持续下去。

三、信用的复利:为什么守信比违约更划算

1,低息融资的巨大优势

英国坚持偿还所有债务,看似"吃亏",实则是精明的长期投资。

良好的国家信用使英国能够以极低的利率在国际市场融资。

以英国国债为例,其收益率长期低于其他欧洲国家,这意味着英国政府的融资成本更低。

在历史上的关键时刻,这种优势尤为明显。

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能够以3-4%的利率大规模发债,而法国的借贷利率高达8-10%。

这种差距在长期战争中积累起来,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2,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

英国的守信行为,不仅降低了自身的融资成本,更巩固了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

投资者相信英国的承诺,愿意将资金投向英国,这为伦敦金融市场的繁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流。

即使在大英帝国衰落后,伦敦依然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这与英国长期积累的信用资本密不可分。

全球投资者依然相信,在伦敦进行的交易会得到法律保护,签订的合同会被严格执行。

如今金融业依旧是英国的“黄金奶牛”,

在2023年,金融服务业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为英国:贡献了超过 £1000亿英镑的税收,是政府最重要的“金主”;支撑了约12%的国民经济(GDP);创造了 £1100亿英镑的巨额贸易顺差,是英国国际收入的顶梁柱;提供了数百万个高技能、高薪水的就业岗位,并辐射带动了整个专业服务产业链。



(伦敦金融中心)

3,与法国的对比:信用破产的恶性循环

历史上,法国提供了一个鲜明的反例。法国王室多次宣布破产或重组债务,导致其信用严重受损。

结果是,法国政府借款困难,即使能借到钱,利率也远高于英国。高利率增加了还款负担,进一步恶化了财政状况,形成恶性循环。

在英法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等关键历史节点上,英国总能筹集到充足的战争经费,而法国却常常捉襟见肘,最后导致战败。

讽刺的是,许多法国富商宁愿把钱借给英国,也不愿借给自己的政府,因为他们更相信英国会还钱。

四、美国的继承了盎格鲁-撒克逊信用体系。

美国作为英国的"继承者",也继承了这种对信用的重视。

美国建国以来,联邦政府从未违约,即使在南北战争、大萧条等危机时期,也坚持偿还所有债务。

这种信用传统使美元成为全球储备货币,美国国债成为全球最安全的资产。

即使美国债务规模庞大,全球投资者依然愿意购买美国国债,因为他们相信美国会信守承诺。

这种信任本身就是巨大的财富,它使美国能够以极低的成本为其庞大的经济体系融资。



五、对当代的启示:信用社会的构建

1,国家层面:信用即软实力

英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国家信用是一种宝贵的软实力。

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信用状况直接影响其融资成本、投资吸引力和国际地位。

守信的国家能够吸引更多外资,获得更好的贸易条件,在国际谈判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2,企业层面:信用即竞争力

对企业而言,良好的信用记录是核心竞争力。

它不仅能降低融资成本,还能吸引优质合作伙伴,提升品牌价值。在供应链金融、企业债券等领域,信用良好的企业享有明显优势。

3,个人层面:信用即财富

在现代社会,个人信用越来越重要。

从贷款买房到信用卡消费,从求职就业到商业合作,信用记录影响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培养契约精神,维护个人信用,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结语:信用的长期主义

英国偿还跨越三个世纪债务的故事,是一堂生动的信用课。

它告诉我们,信用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而是需要长期坚守的原则。

违约可能带来短期利益,但守信创造的长期价值远远超过短期得失。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当我们面临各种诱惑和压力时,不妨想想英国的选择。

那些看似"过时"的债券,那些"没必要"偿还的债务,恰恰是国家信用大厦的基石。

每一次如约偿还,都在为未来积累信用资本;每一份坚守承诺,都在创造无形的财富。

有债必偿,有诺必行。

这不仅是英国的国家信条,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每个组织的行为准则。

因为在这个互联互通的世界里,信用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守信就是最明智的投资。

当我们理解了英国为何要偿还295年前的债务,我们就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强大——不是军事的威慑,不是经济的规模,而是那份跨越时空、历久弥坚的信用。

这,或许就是"日不落帝国"虽然日已西斜,但伦敦依然是全球金融中心的真正秘密。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香山论坛现场,美方代表发声,对华政策变了,中方对日本发出警告

香山论坛现场,美方代表发声,对华政策变了,中方对日本发出警告

沧海旅行家
2025-09-19 15:13:21
《731》票房破4.1亿,豆瓣却差评如潮,终于理解吴京这段话

《731》票房破4.1亿,豆瓣却差评如潮,终于理解吴京这段话

娱乐圈笔娱君
2025-09-19 11:23:07
完了!《731》首波口碑出炉,五星好评屈指可数,一星满屏皆是

完了!《731》首波口碑出炉,五星好评屈指可数,一星满屏皆是

电影票房预告片
2025-09-18 14:06:06
朱孔军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

朱孔军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

界面新闻
2025-09-19 15:53:50
北京电影家协会发布致歉声明:寻访会员方法不当

北京电影家协会发布致歉声明:寻访会员方法不当

界面新闻
2025-09-19 11:42:49
收到中方好处,波兰突然翻脸,继续卡住中欧班列,除非满足一条件

收到中方好处,波兰突然翻脸,继续卡住中欧班列,除非满足一条件

文雅笔墨
2025-09-19 13:25:24
“我不受这窝囊气!”女老师被骂后果断离职,留下家长愣在原地

“我不受这窝囊气!”女老师被骂后果断离职,留下家长愣在原地

妍妍教育日记
2025-09-17 17:34:03
沙特巴基斯坦同盟成立,中国武器将迎来超级订单吗?

沙特巴基斯坦同盟成立,中国武器将迎来超级订单吗?

世家宝
2025-09-19 00:43:44
奇葩!乌军烧柴草熏死18名俄军官

奇葩!乌军烧柴草熏死18名俄军官

史政先锋
2025-09-19 13:38:52
上海独生女嫁台湾,10口人住一起,吐槽生活像牛马,惹怒两地网友

上海独生女嫁台湾,10口人住一起,吐槽生活像牛马,惹怒两地网友

禾寒叙
2025-09-18 17:21:30
穿过AI迷雾,企业如何从「+AI」奔向「AI+」?

穿过AI迷雾,企业如何从「+AI」奔向「AI+」?

36氪
2025-09-17 10:38:36
实探成都苹果直营店:取iPhone 17的顾客在店外排起长队,有人5点半就来了

实探成都苹果直营店:取iPhone 17的顾客在店外排起长队,有人5点半就来了

极目新闻
2025-09-19 09:12:05
单日票房破3亿!电影《731》刷新中国影史纪录!制片方:立即停止传播、下架所有侵权内容

单日票房破3亿!电影《731》刷新中国影史纪录!制片方:立即停止传播、下架所有侵权内容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20:33:41
非必要不做CT!《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每10个儿童血癌就有1个与CT有关;每多做一次CT,都可能增加癌症风险

非必要不做CT!《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每10个儿童血癌就有1个与CT有关;每多做一次CT,都可能增加癌症风险

医诺维
2025-09-19 11:55:55
中国八月经济数据全面下滑,结构转型迫在眉睫

中国八月经济数据全面下滑,结构转型迫在眉睫

黑噪音
2025-09-19 11:29:00
云海肴CEO称赵晗心梗前承受很大压力!“公司也经历考验”

云海肴CEO称赵晗心梗前承受很大压力!“公司也经历考验”

南方都市报
2025-09-19 16:03:06
已经没人敢跟他拼价格了!开“穷鬼超市”,湖南老板一年卖500亿

已经没人敢跟他拼价格了!开“穷鬼超市”,湖南老板一年卖500亿

毒sir财经
2025-09-18 16:21:12
农妇“辱骂”法官,10万罚款撤销了

农妇“辱骂”法官,10万罚款撤销了

中国新闻周刊
2025-09-19 15:57:40
发朋友圈评局长免职被行拘4天,男子提起行政复议请求精神损害抚慰金1元,律师:不构成诽谤

发朋友圈评局长免职被行拘4天,男子提起行政复议请求精神损害抚慰金1元,律师:不构成诽谤

极目新闻
2025-09-19 18:24:12
上海一小学校园餐现540天保质期牛肉,进货商曾进购720天保质期五花肉,溯源记录被紧急下架

上海一小学校园餐现540天保质期牛肉,进货商曾进购720天保质期五花肉,溯源记录被紧急下架

极目新闻
2025-09-19 16:29:45
2025-09-19 20:11:00
高博新视野 incentive-icons
高博新视野
一览天下趣事。
7197文章数 678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越南最高领导层"扩员"了 干部的层级架构被大幅修改

头条要闻

越南最高领导层"扩员"了 干部的层级架构被大幅修改

体育要闻

从轮椅到铜牌 他熬了7年:下个目标唱国歌!

娱乐要闻

全智贤被全面抵制!相关代言评论区沦陷

财经要闻

"矿霸"填埋万吨危废 当地政府成立调查组

科技要闻

直击iPhone 17开售:消费者偏爱银色橙色

汽车要闻

对话周光: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的“蜕变”

态度原创

数码
亲子
家居
旅游
军事航空

数码要闻

OPPO Find X9系列首发明眸护眼屏 真1nit暗光舒适护眼

亲子要闻

90后三孩宝妈领生育补贴全款拿下新房,网友:不生娃,补贴就来了

家居要闻

公共艺术 限时体验打造

旅游要闻

热闻|清明假期将至,热门目的地有哪些?

军事要闻

卫星图像显示以军坦克集结加沙城周围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