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跟大家聊到南街,勾起了很多小伙伴的回忆,其实大街的繁华也见证着实体经营的状况。我还是会想起没有网购时候的寿县大街上的销售们,堪称大型露天沉浸式现实主义戏剧现场。四条大街,或者各个小巷,小贩们个个随时搭起“直播间”,现在的网购直播,什么“OMG买它买它”,什么“家人们福利来了”,都只是当年小贩们玩剩下的。你还记得吗?那些年,看的可是真刀真枪现场表演,不像现在,只能对着手机屏幕傻乐。
![]()
“呛——刀——磨剪子嘞——”
这声吆喝与磨剪子的技能一样,都是功夫,磨剪子的师傅肩扛长凳,走街串巷,那声调不高亢,却能悠悠然传到各家各户的耳朵里。不一会,就精准的吸引到客户。泼水,打磨,伴着铁器与石头的摩擦声,磨刀石上一番操作之后,钝刀立马变身利刃,“客户”们验收时那满意的一点头,就是最早的“五星好评”。
![]()
说到叫卖,也不得不提修伞师傅的吆喝,如今这声音也和“呛刀磨剪子”的声音一起,消失在街头巷尾。好像过去什么都能修,如今什么都要新的,不知这到底是进步,还是退化。
作为豆腐发源地,七零八零后们一定听过豆腐的叫卖声,随着一声长长的“豆腐~”挑豆腐担子的小贩马上就可以卸下挑着的担子,迎来一批顾客。洁净的纱布下盖着胖乎乎的豆腐,金黄色的豆腐刀麻利的切下一块块豆腐,是我童年最爱看的“解压”画面。
![]()
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市场竞争陡然激烈,销售的“内卷”也随之开始。
总有新的售卖方式刷新古城人民的认知。比如,卖塑料盆的大哥率先掀起“技术革命”。为了证明盆的质量过硬,在大街上哐哐摔起盆来:盆在他手里像是用来发泄的工具 ,当街高高举起,然后——“啪!”狠狠砸在地上,整个街道都能听见这声音,伴着他有些恶狠狠的叫卖,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买过,小时候的我不敢上前去购买。但在街上足够吸睛,买不买盆的都跟着看看。
卖盆“直播间”人气火爆。卖皮鞋的老板更绝,为了证明鞋的质量,明晃晃的菜刀拎起来就往皮鞋上砍!不得不说,刀也是好刀,鞋也是好鞋。这视觉冲击力,比现在什么“全网最低价”“对不起,我们又降价了”更吸引客户。
![]()
时代在进步,老板们不再亲自上阵大摆阵势,而是学会了用文案吸引眼球。还记得吗那些红纸黑字的“跳楼价” ,“老板流泪了”“大甩卖”和贴了一年的“最后三天大降价”。虽然大家都明白没谁真跳楼,但那种“错过今天再等十年”的紧迫感,拿捏得恰到好处。而最成功的文案我只想颁给“黄鹤和他的小姨子”,他们的故事流传到全国各地,让古城人民也略有耳闻:老板黄鹤带着小姨子跑了,员工苦哈哈拿货抵工资,原价三百五百的皮鞋皮包,现在通通二十块。黄鹤火了,放在现在他肯定是名为“黄总”的网红。
关于他的故事不长,可短短的几句话却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有商业,有伦理,有背叛、有悬疑、有职场纠纷,最后还能薅到羊毛,堪称商业叙事营销的巅峰之作。古城群众一边吃瓜,一边摸一摸皮包的质感。据说后来这故事衍生出无数版本,黄鹤的业务范围从皮鞋扩展到皮包、手表、羽绒服,甚至还有卖肥皂的也说是黄鹤厂长留下的原料。不知道黄鹤如今和小姨子过的好不好,这庞大的小商品帝国,是否如他所愿。
街头叫卖大师们深谙人类心理学:人们买的不是产品,是故事,是热闹,是“我这次遇到好东西了”的小确幸。
时代的车轮轰隆隆碾过,呛刀磨剪子的吆喝声渐渐消失在巷尾,砸塑料盆的表演者可能已经转行做了网红,黄鹤更是成为一个时代的梗。但那些热闹的街景,那些为了生活绞尽脑汁的市井智慧,依然是一代人最鲜活的记忆。
▌作者:一清
▌编辑:龙震琳
▌审核:小红花
▌抖音号:@shouxianren202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