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乡村,野鸡已经成为一种“生态噩梦”。
数据显示,2024年英国因野鸡引发的交通事故超过1.2万起,庄稼被毁、生态失衡,甚至逼得政府悬赏20英镑猎杀一只。
然而同样的鸟类在中国却是法律严禁捕食的保护动物,捕一只、卖一只都有可能坐牢。
为什么一只野鸡在中英两国会有如此天壤之别的待遇?
英国野鸡泛滥成灾
英国野鸡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1世纪。
那时,英国王室和贵族们迷恋狩猎,野鸡被视为“完美猎物”。
与鹿、野猪不同,野鸡飞得低、体型适中、反应快,非常适合展示射击技艺与贵族身份。
为了保证狩猎季“弹无虚发”,贵族们甚至发明了“养殖—放生—狩猎”的循环模式,每到狩猎季就在庄园和林地投放成千上万只野鸡。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做法不再是皇室的专属,富裕地主、上层绅士纷纷效仿,形成“野鸡俱乐部”文化。
根据史料记载,13世纪伦敦周边庄园每年放生量超过10万只。
长期的外来物种放生,加上英国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繁殖,野鸡种群逐渐在全境扩散。
野鸡是杂食性动物,谷物、草籽、昆虫、小爬虫都吃,这使其几乎可以在英国各类栖息地生存。
更糟糕的是,英国近现代化发展破坏了许多野鸡的天敌生态。狐狸、鹰隼、猫头鹰等捕食者数量锐减,野鸡失去自然制约。
统计显示,1970年英国野鸡数量约400万只,而到2020年已达6000万只,比英国人口还多。
诺福克郡农田常遭“成群野鸡啄苗”,一天能毁掉半亩小麦。
萨塞克斯自然保护区调查发现,本土云雀、知更鸟因食物被抢十年间下降40%。这不仅是农业损失,更是生态链危机。
自2013年起,一些地方推出狩猎奖励计划,最初奖金1英镑/只,后提高到20英镑。
还要求减少人工放生,甚至在高速旁安装防鸟网、用无人机驱赶。
然而效果甚微,原因在于现代英国人狩猎兴趣下降,猎杀成本高:一只野鸡需三发子弹,约15英镑成本,加上油费、时间并不划算。
调查还显示,许多业余射手技术差,超过三分之二无法一枪毙命,受伤的野鸡依旧在野外繁殖。
2024年,英国野鸡数量甚至比上一年增长5%。
一个贵族娱乐带来的外来物种入侵,成了现代生态顽疾,令人深思。
中国的野鸡保卫战
与英国外来物种不同,中国的野鸡是地道“土著”。古称“雉鸡”,羽毛五彩斑斓,是古诗画中的常客。
《诗经》记载“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描绘的正是野鸡飞翔时的美景。
汉代因皇后吕雉避讳改名“野鸡”。
自古以来,野鸡肉就是美味佳肴,《本草纲目》称其“性温补气”,民间流传“一雉胜三鸡”,认为其营养远超家鸡。
然而,这种美味在物质匮乏年代成为“致命诱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盛行捕猎,农民用套子、网具,甚至土枪捕杀。
东北、华北、西南各地都有人进山围猎野鸡。
过度捕杀的恶果迅速显现:到1980年代,南方山林野鸡几乎绝迹,北方数量锐减80%,一些地方连野鸡叫声都听不见。
面对危机,国家开始采取保护措施。1989年,野鸡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非法猎捕、食用、交易均属违法。
此后多次法律修订,虽有“降级”调整,但保护力度始终严格。
例如《刑法》明确规定,猎捕20只以上野鸡可构成“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
现实案例中,云南一男子因售卖野鸡肉被举报判刑10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
严格执法让公众逐渐认识到,野鸡不再是“餐桌猎物”,而是应保护的生态资源。
这些年保护效果显著。东北、华北、黄淮地区时常传出“野鸡进村”的新闻:飞进院子啄晒谷,甚至钻鸡舍抢食。
黑龙江大豆主产区有农户反映,2024年野鸡啄食豆种出苗率下降15%,损失过万元。
但与英国不同,中国农民不能随意猎杀,只能用稻草人、驱鸟器吓跑,或申请生态补偿。
虽然部分地区对野鸡种群数量进行科学调控,但总原则仍是保护优先。
这种观念转变与公共卫生事件、生态文明建设密不可分。
疫情后“拒食野味”成为社会共识,食用、交易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被严格禁止。
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从“索取”转向“共生”,这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人与自然的平衡之道
同一物种在中英两国截然不同的命运,反映出文化差异和生态管理智慧。
英国野鸡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人并不爱吃野鸡。
英国传统饮食以牛、羊、鸡为主,烹饪方式强调原汁原味。
野鸡肉纤维粗、腥味重,难以入味,无法与家禽竞争餐桌地位。
因此,野鸡在英国缺乏消费性捕杀的“天然调控”。
中国则完全不同,野鸡做法堪称“百科全书”。
东北的“野鸡炖蘑菇”、川湘的“香炒野鸡丁”、北方的野鸡馅饺子,每一种都能化腥提味,深受食客青睐。
这种饮食需求在过去催生滥捕,几近灭绝。但如今法律与观念的双重转变,使野鸡种群恢复并受到保护。
面对生态困境,中英都在寻找平衡。英国学者提出引入青鼬等天敌以控制野鸡数量,但担心破坏其他生态链,形成新的外来入侵。
英国政府继续提高赏金、减少放生,并尝试科技手段如无人机驱赶,但效果仍需观察。
中国则通过种群监测适当控量,探索“生态补偿”机制,让受损农户获得补贴,避免人兽冲突。
这一切说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极其复杂。
英国是人为引入外来物种,遭到生态反噬;中国是过度猎取本土资源,付出恢复代价。
两者的共同教训是:对自然的轻率干预必有代价,尊重生态规律、科学管理才是长久之道。
结语
野鸡的中英“命运反差”不仅是一个趣闻,更是现代生态文明的警示。
英国贵族的历史娱乐,让外来物种失控成灾;中国人对野味的过度贪恋,曾让本土资源濒临灭绝。
幸运的是,中国通过严格法律和观念转变实现了物种恢复,英国也在努力寻求解决办法。
人与自然的相处,需要智慧和敬畏,既不能放纵,也不能滥用。
无论是英国的6000万野鸡,还是中国法律下的“禁止食用”,都提醒我们:自然不是无尽的资源库,而是与我们共生的命运共同体。
唯有科学保护与理性利用,才能守护人类与自然的长远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