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圣女”:神坛之下的一生,从“圣洁”到孤寂的囚笼
在印度卡纳塔克邦的一座寺庙里,14岁的少女裹着崭新的纱丽,坐在高台上接受信徒跪拜。方丈庄严宣告:“她将终身侍奉神灵,是最圣洁的存在。”
欢呼声响彻寺庙,少女的脸上却没有一丝笑意。她知道,所谓“侍奉神灵”,不过是沦为寺庙长老的泄欲工具——这,就是印度“圣女”的真实命运。
一、神圣外衣下的起源:种姓制度催生的悲剧
“圣女”制度与印度种姓制度一样,已存续数千年。
在种姓体系中,婆罗门(僧侣、贵族)居于顶端,而首陀罗之下的“贱民”被视作“非人”。对于底层穷苦家庭来说,养活女儿成了沉重负担。寺庙长老们抓住这一点,用“与神联姻”“得神灵庇佑”的说法,诱骗家长将女儿送入寺庙。
他们给这些女孩冠以“圣女”的美称,实则将其变为私人女仆。古阿拉伯学者的游记曾记载:“穷苦家庭把女儿献给寺庙,以为是侍奉梵天,实则成了僧侣的玩物。”
家长们以为是“甩掉累赘”“沾神福气”,却亲手将女儿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二、囚笼中的人生:从被剥削到被抛弃
成为“圣女”的那一刻,女孩们的自由便已终结。
她们不能结婚,必须与家人断绝关系,彻底隶属于寺庙。白天,她们要伺候僧侣的起居;夜晚,则要满足长老们的欲望。更悲哀的是,她们还会被当作“礼物”,送给给寺庙捐钱的权贵富人。
若稍有反抗或“犯错”,等待她们的可能是残忍的杀害,尸体像垃圾一样被丢弃。
年轻时被当作工具,年老色衰后,她们的结局更显凄凉。要么留在寺庙做跑腿,帮着寻找新的“圣女”;要么被直接赶出寺庙——由于早已与家庭决裂,她们无处可去,只能在街头流浪,最终在无人问津的角落孤独死去。
三、难以终结的苦难:法律禁止下的存续与危机
1986年,印度政府明令禁止“圣女”制度,但近40年过去,这一陋习仍未根除。
仅在东南部的安德拉普拉德什邦,就有4.2万名“圣女”;若算上其他地区,总数可能翻几番。
更致命的是,“圣女”成了艾滋病的高危群体。由于需服务多名男性,病毒快速蔓延,仅安德拉普拉德什邦,就有近2万名“圣女”感染艾滋病。而印度每年新增30万艾滋病患者,医疗资源的匮乏让这一数字持续攀升。
这些女性从未被真正关心过。政府的漠视、社会的偏见,让她们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中,一步步走向毁灭。
沃唐卡结语:破除陋习,难在观念的革新
千百年来,“圣女”制度吞噬了无数少女的人生。如今,仍有女孩在“神圣”的名义下,重复着相同的悲剧。
要终结这一切,不仅需要法律的强硬执行,更需要彻底打破种姓制度的枷锁、扭转对女性的歧视观念。只是,这条路,或许还很长很长。
那些被称为“圣女”的灵魂,终究不过是旧制度下,最沉默也最悲凉的牺牲品。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沃唐卡编号为155-528691的绿度母唐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