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小卡片关注一下,记得星标!
我是槽三刀,一个喜欢吐槽的布衣青年!
近日,男子为捡拾相机翻越护栏踩踏丹霞保护区域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8月26日,甘肃张掖七彩丹霞景区,一名男子因随身相机掉落护栏外,不顾景区“禁止翻越”警示标识,擅自翻越护栏进入未开放的彩色丘陵保护区域捡拾。
景区巡逻保安发现后立即制止,并当场报警处理,涉事男子已向当地警方自首。
丹霞地貌形成需亿万年,表层岩屑极脆弱,一旦被踩踏,一个脚印可能需要60年甚至更久才能自然恢复,且此次涉事区域的原始演化进程已受干扰,雨水冲刷可能导致沟槽形成。
尽管景区设有防护栏、警示牌并加大广播劝导力度,但类似不文明行为仍频发。
目前,当地文旅部门正通过监控还原事件,将依据《张掖七彩丹霞保护条例》对当事人依法处理。
三刀认为,相机如果掉落在视线可及却被护栏阻隔的地方,那种想取回的迫切心情,但凡有类似经历的人都能体会。
该男子也不是故意去踩踏地貌,不过是为了捡回自己的东西走了几步,没必要上升到“破坏地质资源”的高度。
更何况,平日里景区经历的刮风下雨,对地表的冲刷和侵蚀,可能比一个人的双脚踩踏更厉害。
但也有人认为,这类不可再生的地质资源,其形成周期以千万年为单位,可破坏却可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发生。
男子或许确实没有破坏的主观意愿,但“非故意”不能成为免责的理由,因为地貌的损伤一旦造成,就不会因为“无心之失”而逆转。
这种态度的背后,是对自然馈赠的深切敬畏,是对“保护”二字重量的清醒认知——有些美好,一旦被破坏,就再也回不到最初的模样。
其实,不论何种观点,都是聚焦在“保护”与“开发”之间的悖论上。
更有人直言,将大好河山圈起来收取门票盈利,却在管理上只盯着个体的微小过错,而对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视而不见,这样的“保护”,难免让人觉得不够纯粹。
当然,这些声音不是在为违规行为寻找借口,而是在叩问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对自然遗产的保护,究竟是为了守护它的本质与完整,还是为了维护某种既定的“管理秩序”?
如果开发的目的是让更多人领略自然之美,那么这种“看见”,是否应该以不伤害美为前提?如果保护是最终的目标,那么为何不先从控制开发规模、完善前期保护措施做起,而非要等破坏发生后,再去追究个体的责任?
再说了,如果掉落在护栏外的不是相机,而是一个年幼的孩子,难道也要因为“禁止翻越”的规则,就眼睁睁看着危险发生而不伸出援手吗?
这个假设虽然超出了事件本身的范畴,却精准地戳中了规则僵化的痛点。
而那些“给丹霞地貌盖个玻璃罩”,“让老天别下雨”的说法,听起来像是荒诞的玩笑,实则满含着人们的无奈与讽刺。
大家只是想用这种夸张的方式,表达对当前保护方式的质疑——如果这片地表真的脆弱到连人的脚步都承受不起,难道不该将它彻底封闭,杜绝一切可能的破坏风险?
其实,这些不同的声音,本质上并不矛盾。
没有人真正反对保护丹霞地貌——谁不希望那些绚丽的色彩、奇特的形态能长久留存,让子孙后代也能亲眼见证这份自然的奇迹?
人们反对的,是失衡的标准,是缺位的管理,是僵化的规则。
反对的是“景区可以开发盈利,却对个体的偶然行为上纲上线”;反对的是“修建观光设施时可以改变地貌,却对一个小小的脚印揪住不放”。
请【 点赞 】,点【 在看 】,把文章【 转发 】给您身边的人,谢谢!
微信最近更新规则啦,只有星标这个公众号的读者,才能看到正常的内容更新。记得:点公众号头像图标—点右上角“...”—点“设为星标”,这样就不会错过更新啦~
点击上方小卡片关注一下,记得星标!
谨防失联,可关注下面小号
郑重声明:
文章素材来自官方媒体,作为自媒体创作者,始终本着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时事的相关评论,无不良舆论引导。
此外,对于事件的真实性,自媒体创作者很难把控,所以也请大家理性阅读。
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