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临摹了颜真卿的行书《祭侄稿》,这个书法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风格以苍茫浑厚著称。
在《祭侄稿》作品中,墨色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一个特色,大片的浓墨、淡墨以及干、湿、浓、淡的交相辉映,让这篇即兴而作的书法充满了苍茫凝重感的艺术魅力。
当然,这件书法作品背后的故事是非常沉重的,是颜真卿为了纪念他的侄子颜季明而作的一篇祭文,不同于一般的闲情逸致。
在这次祭祀过程中,颜真卿悲愤交加,倾注了他的血泪之痛,叔侄之情,是一篇伟大情感和书法笔墨交织的艺术高峰之创。
从书法的角度看,较之于历代书法作品,有个显著的特色,就是用笔之自由,达到了空前的无法而法立的创新。这在颜真卿之前是不多见的,这也是唐代唯一一件具有尚意特色的行书。
颜真卿大胆使用了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情绪的表达,开拓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整个作品看起来苍茫浑厚,打破了二王风流倜傥和不激不厉一路的那种闲适平和之囿,所以为后世的书法作品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开拓性的基础。
他对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管他们是不是有意的无意的学习过颜真卿的《祭侄稿》。但是,从他们的笔墨变化方面来讲,与颜真卿《祭侄稿》的尚意意趣是不谋而合的,从而极大的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表现空间,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今天我斗胆临摹了一次《祭侄稿》,同时把《祭侄稿》的原文由于原稿涂涂抹抹,或者难以辨识的地方很多,无论正文还是涂抹衍文行文漏字,一并做了通释,还把原文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原装本长卷也一并录出对照,方便大家分享《祭侄稿》的全相信息,有挂一漏万,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祭侄稿》原文并有释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从父)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
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扬)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曰: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
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改“被迫”再涂),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俾尔传言。尔既
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
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东(河关)。泉明
比者,再陷常山,(提)携尔首榇,(来自常山)抚念摧切,及兹同还,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
尚飨。
《祭侄稿》全图
今天临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