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夹烟是在劝导青少年吸烟,那李白的《将进酒》是不是需要改成《将进水》?
最近,绍兴鲁迅纪念馆一幅存在了 22 年的鲁迅 “夹烟” 墙画,竟然因为被投诉 “误导青少年吸烟” 而闹得沸沸扬扬,成功吸引了大众的目光。
这事儿听起来挺荒诞,可背后却藏着诸多值得深挖的细节,一起来瞅瞅。
这幅墙画位于鲁迅纪念馆入口处,创作于 2003 年,采用木刻形式,展现了鲁迅右手夹烟的形象。熟悉鲁迅的人都知道,鲁迅爱抽烟,这在他的生活里是个实实在在的事儿。他的作品里,也时不时能看到关于抽烟的描述,比如 “我从十二三岁时起,便学会了抽烟;到现在,我抽烟的次数还比别人多” 。而且,在不少鲁迅的照片、画像里,都能看到他夹着烟的模样。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抽烟是很常见的事儿,也没现在这么多健康风险的考量。所以,这幅墙画其实是在还原鲁迅的真实形象,让大家看到一个更鲜活、立体的大文豪。
但就是这么一幅有着深厚文化背景和历史依据的墙画,却被一位孙姓女网友盯上了。8 月 22 日,她通过浙江政务软件 “浙里办”,向越城区文广旅游局投诉,理由是墙画没有书房背景(原图是鲁迅在室内吸烟),放在室外容易引导人群聚集吸烟,还会误导青少年模仿吸烟。可越城区文广旅游局很快回复,说景区归市文旅集团主管,这事儿不在他们职权范围内。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就放弃了。可这位孙女士不,8 月 23 日,她又向绍兴市文旅集团投诉,还在社交平台上发帖,补充说查询鲁迅版画发现原图烟纹更小。这一下,事情开始在网上发酵,网友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投诉有点离谱。
本以为这只是个别人对墙画理解不同引发的小争议,可随着网友深扒,发现这位孙女士的身份并不简单。她自称是 “控烟志愿者”,可网友查看她的社交账号后,惊掉了下巴。
原来,她是推广 “尼古丁袋” 的从业者。要知道,尼古丁袋这东西在国内是禁止销售的,它属于口含烟类产品,成瘾性比传统香烟还强。虽说美国 FDA 在 2025 年 1 月首次批准了 20 款 ZYN 尼古丁袋,欧盟部分国家也有不同的监管措施,但在咱们国内,它就是违禁品。孙女士打着 “控烟” 的旗号,实际却在干着推广违禁产品的事儿,这波操作实在让人不齿。很快,她的相关广告账号就被封禁,相关部门也可能会对她展开调查。
面对孙女士的投诉,绍兴鲁迅纪念馆也很快做出了回应。8 月 25 日,绍兴市鲁迅故里有限公司表示,将坚持 “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会轻易改变墙画形象。
他们给出的理由很充分:
第一,鲁迅故里是鲁迅出生和青少年生活的地方,这幅墙画是景区的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第二,在这事儿引发关注期间,有 100 多位民众通过 “12345 市长热线” 致电,明确要求不修改墙画,要尊重历史;
第三,墙画符合鲁迅文化的历史背景,具有民族性、地方性和艺术性。这番回应,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和点赞。
不仅如此,《人民日报》《央视网》《新华网》等各大官媒也纷纷发声。
8 月 27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评论《鲁迅手里的烟,“掐” 不得》,直接定调:
鲁迅吸烟是真实习惯,得放回他所处的时代去理解,当时公众对吸烟危害认知不足,而且鲁迅还尝试过戒烟但没成功;纪念鲁迅,重点是关注他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自觉和自省精神,不是纠结他生活里的吸烟细节;历史可不能篡改,刻意塑造一个 “完美无瑕” 的鲁迅,反而会让年轻人错失了解真实历史的机会。
央视网和新华网也指出,宣传控烟是好事,但不能打着这个旗号去绑架鲁迅、限制艺术创作。让相关部门疲于奔命,那是另外一回事儿!”
新京报更是呼吁,对于这种离谱的投诉,相关部门就该态度鲜明地拒绝。
鲁迅的长孙周令飞也针对此事表态,他尊重个人提意见的权利,但对于墙画修改这事儿,觉得 “一笑了之” 就行,相信公众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他还强调,大家要 “铭记历史、尊重历史” 。要知道,周令飞自己也曾吸烟 20 年,1995 年就开始戒烟了,他本人对二手烟也是很反感的。可即便如此,他也认为不该因为这些去改变鲁迅真实的形象。
当孙女士的真实目的被揭露,当多家官媒选择为历史发声,一切的一切都水落石出。
对于鲁迅夹烟这幅画放在景区内,您觉得合适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