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某问答平台上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个自私用词不太合适,经济学讨论中,应避免使用带有强烈道德评判的“自私”,而采用更中性的术语:自利。
自利是指个人对自身福祉、利益和偏好的合理关切。这是人类行为的基本驱动力,本身并无道德上的对错。它可以通过创造价值、合作共赢来实现,也可能通过损害他人利益来实现(这时才转化为“自私”)。
自利是人性自带的基因,是常量。个人的自利不仅表现为对私人财富的追求,也表现为对安全、秩序、公共服务的需求。这些需求无法仅凭个体实现,因此人们会出于自利(为了自身安全和生活便利等)而愿意让渡一部分权利,形成“集体”或“国家”,并同意纳税、遵守规则。这可以看作是集体层面的自利行动催生了某种形式的“公有”或“公共”机制(如国防、法律、基础设施)。所以,公有制思想的起源,也可以部分追溯到人们对“通过集体行动实现个人无法实现的利益”的理性选择。
制度也并非是一次性地被选择出来,而是逐渐演化而成的。最初的产权形式可能非常模糊,但随着人口增长、资源稀缺性加剧和技术发展(如农业革命使土地产出可预测、可量化),在此基础上清晰界定私有产权的收益越来越大,成本相对降低。于是,私有制从模糊的公有状态中逐步演化并清晰起来。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因为自利,所以发明私有制”,而是“在自利驱动下,人们不断调整规则,最终发现并稳定在私有制这一套解决方案上。
普遍存在的自利动机,这是人类行为的底层驱动力。但是如何形成制度,才能最高效地满足个体和集体的自利需求? 这个问题没有唯一解。于是自利这个常量,面临了制度选择的分岔:
分岔一(私有制路径):通过明确界定产权和自由交换的市场机制来回应自利动机,它承认、保护并利用这种动机,将其转化为创造财富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它的核心是通过追求个人利益,客观上促进公共利益。
分岔二(公有制路径):这种选择认为私有制在回应自利的过程中,产生了剥削、不平等和危机等负面影响。因此通过集体占有生产资料和计划分配,来从根本上杜绝这些弊病,试图直接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直接统一。它的核心是通过保障集体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
说到这里,就很好回答题目问题了:是自利这个人性常量,催生出了如何满足它的不同制度方案:
私有制是“疏导”和“利用”这种动力的方案。
公有制是“重构”和“试图超越”这种动力所带来的问题的方案。
两者都源于对自利这个人类核心特征的回应,只是因为对“何种回应方式更优”的判断不同,而走上了不同的制度探索道路。
那么是不是私有制导致“自私”(我们替换为自利)?
前面讨论过,自利(个人效用最大化)是人类行为的基本且永恒的驱动力。这不是一个需要被批判或根除的“道德缺陷”,而是一个需要被理解和驾驭的“基本事实”,之所以说自利是常量,因为它并不是制度“导致”出来的,而是一直就存在。
所以,回答这个问题的重点不是“导致”,不是如何根除和抑制,而是如何最大化发挥其优点。
单一私有制和单一公有制,在目前现实条件下,都有其自身短板,所以混合所有制是一种平衡方案的探索。
私有成分,主要承担释放活力的功能。在竞争性领域,它通过明晰的产权和市场激励机制,最大化地利用个人的“自利”心来创造财富、推动创新、提高效率。
公有成分,主要承担“约束与引导”的功能。在市场失灵的关键领域,它通过公共所有权,确保国家战略安全、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并为私有经济的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如基础设施、法治保障)。
完整回答题目问题,应该是自利催生了制度,制度选择出现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分岔,自利作为常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可消除,混合所有制是一种平衡的探索,将自利作用最大化,既能充分释放自利带来的生产力和创新活力,又能有效防止其失控,并将其引导到提升社会整体福祉和公平的方向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